非遗是生活

挫琴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挫琴代表性传承人赵兴堂在演奏挫琴(资料图片)。
  挫琴,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形制独特的古老乐器。它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及琴弓组成。琴面以薄桐木板制成,呈桥拱形。琴底以桐木制成,托起拱形琴面。两端安装琴头、琴尾以构成共鸣箱。琴头一端底部开有半月形的孔,叫琴槽,供左手握持之用。琴码共13枚,顶端有双孔以穿弦。琴弦多用丝弦,琴弓用高粱秆顶端两节制成,涂以松香,可擦弦也可击弦。演奏时,左手伸进琴头底部半月形的孔内,握持琴身,将琴尾置左肩侧。右手执琴弓擦弦、击弦,同时,左手腕转动,带动琴身“送弦迎弓”。因为琴身呈半圆柱形,很像汲水用的辘轳头之一半,所以,当地农民形象地称其为“半边辘轳头”;因为演奏中,击弦是一种常用弓法,所以,有的农村艺人称其为“打琴”;因为用涂了松香的高粱秆擦弦与用锉锉物相似,所以,有的挫琴艺人称其为“锉琴”,而书写时为图简便又约定俗成地写作“挫琴”。
  挫琴琴体以梧桐木为主材料制成,配以丝弦,用高粱秸秆弹拉。挫琴是能击、能拉、能弹拨的乐器。琴身呈“正半管状”,琴面弧度约为150度,隔10度一个琴码,全琴13个琴码,每个琴码两根弦,每个音级双弦发音,弦的排列为曲面,以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演奏技巧是在右手“执弓寻弦”的同时,左手腕转动带动琴身以“送弦迎弓”,可独奏也可合奏。琴面厚约3毫米呈桥拱形,长约650毫米,拱底宽130毫米,拱高100毫米。琴底中部有两个弹丸孔,名为“咸池”。琴底长680毫米,头宽150毫米,尾宽120毫米,厚约5毫米。琴头以杂木制成,厚15毫米,高120毫米,宽170毫米。琴尾以杂木制成,厚15毫米,高100毫米,宽140毫米。琴岳以杂木制成,设在琴头、琴尾张弦用,高约5毫米。琴码共13枚(26根弦),坚硬杂木制成,高43毫米,底宽26毫米,厚4毫米,顶端有双孔用于穿弦。琴弦多用丝弦,以传统五声音阶定弦,琴弓用高粱秆顶端两节制成,第一节长50厘米至60厘米剥皮并涂以松香,擦弦或击弦而发声,第二节长约15厘米用于手持。挫琴音质,低音区粗犷厚实、稍带沙音;中音区优雅柔静、含蓄优美;高音区音质清脆。做拨弦演奏时,音色清脆响亮,具有独特的民间风味。过去,挫琴多用于合奏、伴奏或用于独奏,经常结合的乐器有琵琶、三弦、梆子、四胡、扬琴、碰铃、碟子等。挫琴演奏者还可以自弹自唱。挫琴曲是基于挫琴独特的构造及特殊音色创作的。曲目以四大调——《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叠落金钱》等一些抒情乐曲为主。目前,挫琴仅见于青州,传人很少,是一种濒临绝响的乐器。19世纪50年代,刘新丰等人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对挫琴艺术及演奏曲谱进行了认真系统地整理,留下了一百余页珍贵的挫琴独奏曲及合奏曲。
  2009年,挫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