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在北海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翔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迎来了不平常的一年。春天,汉灵帝刘宏去世,其长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大将军何进秘密召董卓入京谋诛宦官,却泄露了风声,导致宦官们先动了手,把何进给杀死了。何进的手下岂肯罢休。于是袁绍、袁术等将领发动政变,率军攻入皇宫,见宦官就杀。小皇帝在几个宦官的簇拥下逃出洛阳城,随行的士兵和大臣又把皇帝身边的宦官杀死,至此,影响了东汉政治近百年的宦官专权,被武力解决掉了。
  恰在这时,董卓领兵进京。路上碰到了像平民一样逃难的皇帝,又看到刘辩的异母弟刘协应对从容,野心勃勃的董卓当时就有了要换掉皇帝的想法。
  换掉皇帝,可以树立自己无上的权威,震慑群臣,好处多多。因此,董卓掌控了政权后,废少帝就提上了日程。但少帝刘辩没什么过失,不同于西汉昌邑王有罪被废,所以,董卓的提议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时任虎贲中郎将的孔融,因废立之事有匡正之言,惹得董卓不高兴。董卓听说北海一带黄巾军余烬仍盛,就指示三公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让他即刻到职。
  北海包括现在的潍坊地区。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天生聪慧。此番孔融赴北海,自然踌躇满志,要干一番事业。
  因董卓废立皇帝,天下鼎沸,纷纷兴兵讨伐董卓。孔融初到北海,黄巾军遍地,对付黄巾叛乱为第一要务,无暇顾及讨伐董卓,或者,根本就不想参与。孔融收合士民,起兵讲武,制作讨敌檄书,与州郡联络,争取协调一致等,很快组成了一支有些规模的地方武装。孔融用这支武装跟从冀州归来的张饶黄巾军二十万众对战,不利,便收集散兵退保朱虚城(临朐东南)。好在张饶的黄巾军没有在北海安营扎寨的打算,流窜到了别处。不久,管亥率领黄巾军来到了北海,把孔融围困在都昌城(昌邑)。太史慈感恩于孔融照顾自己的母亲,自告奋勇,出城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派三千精兵到北海,给孔融解了围。
  两次与黄巾军的战斗,孔融虽保存了有生力量,但都没有取得胜利,说明一介书生,征战非其所长。几乎在同一时期,袁绍任渤海太守,曹操任东郡太守,东征西战,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势力。
  除了领兵作战,孔融治理郡国,推崇贤人,注重教育,把儒家治国的理念,变成了具体的措施。战乱时期,孔融收集误入黄巾军的男女四万多人,为他们重置城邑,设立学校,使之安居。见有人行一小善,孔融亦表扬鼓励。孔融还极为推崇硕儒郑玄,命令在高密设立郑公乡,命名郑玄府门为通德门,举郑玄儿子郑益恩为孝廉,推郑玄、彭璆、邴原等为贤良。
  但孔融又自视甚高。谋士左承祖(又作左丞祖),规劝孔融结交曹操或袁绍,给自己留条后路。孔融却认为曹、袁两人有不臣之心,并不想巴结他们,一怒之下,把左承祖给杀了。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孔融被袁绍之子袁谭围困,自春至夏,城破逃走。同年汉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后来的政敌光禄勋郗虑,说起孔融在北海的政绩,用“融昔宰北海,政散人流”来评价。曹操后来要杀孔融时,有一条罪证是“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此时的孔融已经没有能力自证清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