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带来非遗“新看头”

(2025年01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春节,这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与深厚情感的节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其独特文化意义已获得国际认可。基于此,在春晚的舞台上,以非遗文化元素呈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气氛,其效果格外让人期待。从潍坊推出的非遗春晚《何以潍坊》获得全网广泛好评来看,非遗文化的创新挖掘前景无限,通过新技术、新方式,非遗文化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新看头”。
  非遗春晚《何以潍坊》并非是传统文化的“大杂烩”。区别于以往的简单表演,此次的春晚舞台上,从远古的猛犸象群,到先民们安居乐业;从一只穿越千年的木鸢,到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剪纸画像……现代技术带来的光影变幻,将潍坊几千年来的民风民俗、人文底蕴、市井气息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非遗元素,被技术之线串联了起来,把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记忆传递给每一个人。
  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瑰宝,不再是放置在展示橱窗里的塑像,而是融入日常生活、鲜活存在的文化符号。这也证明了,非遗并非是“小众文化”,更不是可有可无的。非遗凝结着一个区域共同的生活智慧、集体情感,是属于当地群众的精神寄托。如何让非遗“活”起来,更广泛地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可感可及的一部分?唯有创新。
  非遗创新,关键在理念。非遗文化扎根民间,是群众的智慧结晶。非遗的生命力在传承,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传播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相关艺术创作和文化普及活动不能“敝帚自珍”,要努力与时俱进,在保持原有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创造更多适应新时代大众审美和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
  非遗创新,重点在科技。不仅仅是春晚舞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博主,借助AI、VR、AR等新兴技术,让非遗“插上翅膀”,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飞入了千家万户。文化为“魂”,技术为“器”,丰富多彩的“非遗+科技”产品,为连接过去与现实架起了桥梁。科技的力量也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鼓舞他们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他们的巧思,给世界奉献一出出精彩的非遗故事。
  守正创新,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方法论,也是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的动力源泉。期待非遗能有更多的“打开方式”,带来更多的“新看头”,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