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辞灶谣说起

(2025年01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显荣

  辞灶,是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小寒大寒,辞灶过年,辞灶拉开过大年的序幕,俗称过小年。
  灶王,在民间是居家之神,寄托着百姓苍生对安康生活的向往,祈求灶王爷保佑岁月太平丰衣足食。传说辞灶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家家在送行时会在灶王爷神像前供养柿饼和麦芽做的糖瓜,把灶王爷的嘴粘得甜甜的,上天多说好话。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供奉钱褡子和粮袋子,以便灶王从天上返回时多装钱粮,家长恭敬地拱手念辞灶谣:“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启程要上天。见了老天爷少说闲话多美言,回来多捎粮食多捎钱。再待七天来家过年!”送行仪式后,全家高高兴兴吃饺子,开始尝到年味了。
  1981年我到北京领奖,认识了安丘籍的著名诗人、书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马萧萧先生,并参加了他主持的一个学术座谈会。两年后马萧萧先生回乡,在潍坊下火车后径直到昌潍地区艺术馆找我。我安排他住下畅叙别情,并把他送到安丘。在文化局的接待宴会上,宾主谈笑甚欢,马萧萧先生讲了一个辞灶的故事。他说,解放前安丘有个穷汉叫张四,靠流浪乞讨为生。辞灶那天他在集上要了一张灶马,无家可归将灶王爷挂在河边的柳树上,双膝跪地为灶王爷送行,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啊!你姓张我也姓张,我是乞丐你是灶王。今天送你上天堂,见了咱一家子的张玉皇,就说咱小四混得不强。但凡是有二指屋子顶,也不能把你挂在柳树上。”这话听了让人心酸,张四肯定还有希望“一家子”帮他脱贫致富的话未说出口,此处留白,意贵含蓄。张四若能读几年书,肯定会成为诗人。辞灶独辟蹊径,直抒胸臆,决不人云亦云。
  张四虽为乞丐,知道的事还真不少,他知道灶王姓张玉皇也姓张。
  灶王姓张是有说道的。传说古代有个人叫张万良,和妻子丁香过着男耕女织的小康日子。后来张万良经商发财,喜新厌旧休了丁香,另娶漂亮的海棠为妻。海棠好吃懒做,挥霍无度,几年就败光了家产,张万良落得流浪乞讨。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他走进一家讨饭,没想到竟是丁香的家。张万良认出丁香,丁香没认出张万良,好心地给他做了一碗热汤面。张万良含泪吃完热汤面,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膛,实在没脸见人。玉皇大帝念其有悔过之心,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灶王。传说有多个版本,灶王作为饮食之神,掌管人间灶火,历来颇受百姓崇拜。
  玉皇姓张也有说道。玉皇大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姓名没有历史记载。有传说玉皇大帝原是人间的一个寨主,名叫张百忍。他因为治理有方,为人和善慈悲,深受众人爱戴,被太白金星发现带回天庭,最终成为玉皇大帝。在某些版本的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名字为张坚,民间将其视为天上的皇帝。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辞灶的经典对联。这和希望灶王爷上天“少说闲话多美言,回来多捎粮食多捎钱”的辞灶谣一样,都是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合家平安吉祥!也和张四辞灶诉苦盼望“一家子”帮他脱贫致富一样,对神明寄予厚望。我曾在一篇《年俗怀旧》的文章中写道:“古老的年俗是庄重而热烈的心愿鸣奏曲,祈祷上天降福于民是年俗的主旋律。今天看来,真正降福于民的不是上天而是国策,只有国家实行切实的富民政策,才能圆天下百姓过大年之好梦。”
  小时候在农村,真心实意地给灶王磕头,祈求灶王让全家人吃饱饭。现今住在城市有电梯的楼房,生活起居完全与神明无关。但我依然喜欢灶王,每年都要到新华甲巷去请灶王爷(按习俗不能说买)。辞灶这天将灶王爷恭敬地贴在灶台的墙上,有小时候过年贴杨家埠年画的感觉。我还写过一首《辞灶》的散曲:“腊梅争俏,小年辞灶,新风不再鸣鞭炮。菜肴烧,酒香飘,灶王故事当佐料,笑满餐桌年景好。辞,寒渐少;迎,春来早。”还制作了电子版灶王爷,发送给北京、上海等地的乡亲和朋友,让浓重的乡情和亲切的传统年俗,温暖过大年迎新春的喜悦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