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属于随金石学而兴起的一种集文物知识与青铜冶铸工艺为一体的地方特殊手工艺,涉及绘画、雕塑、铸造等相关技艺。所仿器物的种类,以礼、乐、兵、钱币与杂项为主。主要有鼎、尊、彝、爵、觚、佛像、鸟兽等。其代表作有“长信宫灯”“毛公鼎”“马踏飞燕”等,这一技艺使古代众多珍贵文物再现于世,同时为众多文物修复作出了巨大贡献。
潍坊仿古青铜器这一概念的历史定位和完善应该肇端于清代收藏家、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根据老潍县历史资料记载,清光绪初年,潍县有一位叫胥伦的铜器工匠,生性聪敏、手艺精巧,并擅长书画,曾铸造假制钢汉印和仿古铜器售于市,陈介祺买走并发现是赝品后并没有责难,反而将其收藏的上三代青铜器、六朝佛造像、古印墨等与他共同研讨、探索,并悉心授予青铜器的有关历史和工艺知识,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录著作。胥伦由此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青铜文化的理解,以后制作的青铜器内涵充实、惟妙惟肖,以至乱真境地。之后名扬四海,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仿古青铜”工艺,晚年进京为国子监祭酒等铸造铜印及仿古铜器而受器重。从此,潍县“仿古铜工艺”广为传播。
潍县仿古铜工艺在1916年至1936年发展到鼎盛时期。作坊有“古斋”“法古斋”等二十多家,产品达三百多个品种,部分产品曾选入山东省国贸陈列馆展出。同时销往上海、天津、北京、青岛等地以及欧洲诸国。
潍坊仿古铜器的铸造,采用独特的“竖箱翻砂法”,需要经过制模、翻砂铸造、修花整理、焊接、着色等主要工序。制模,包括制作泥样、石膏样和铅模三个工艺流程。翻砂铸造,工艺过程复杂,用料讲究;修花整理,用雕、錾、锉、磨、出光等方法处理铸件,使花纹清晰明快,阴阳有序;着色,根据原件锈蚀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应的腐蚀剂和色彩,形象逼真。潍坊仿古铜器表面处理有出土锈、家藏锈、墨漆古、水银浸、金银丝镶嵌和鎏金等独具特色的技法,其代表作有“长信宫灯”“毛公鼎”等。
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有两种:仿制和复制。仿制要求相对比较简单,复制要求更高,原件的特征、神态,小到一个斑点也要一模一样。复制的铜器多用于博物馆展览,仿制的铜器主要用于收藏、艺术品摆设等。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多用“竖箱翻砂法”,图纹凹凸感强,经多道工序完成。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需要经过五个步骤:
一、先用泥塑出青铜器模具,做成石膏模、锡模。
二、用黄流沙土,翻出器件。
三、用液铜进行浇铸,制成半成品铜件。
四、打磨、錾花纹、焊接。
五、用中药水与铜件起反应,生成铜锈,再进行后期手工加工处理。
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复杂,光锈色一项就需要用几种中药水上多遍,经过多道工序后,一件完整的仿古铜器才能被惟妙惟肖地复制出来。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