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是咱“潍坊人”

(2025年01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中关于姜太公的墙绘作品。 孙希明 摄
  ◎韩钟亮

  提起“姜太公”,潍坊人有一种特殊感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其实也是“潍坊人”呢。
  这并非无稽之谈。
  我们知道,姜太公姓姜,吕氏,名尚,又称吕望、太公望。他是齐国的开国之君,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汉书·地理志》记载:师尚父封于营丘,(营)陵即(营)丘也。现代史学大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吕尚都营丘(今昌乐)。证据确凿,不容置疑,营丘就是齐国最早的都城。潍坊就在齐国腹地,据此而论,潍坊人理应是齐侯的孑遗。
  另外,查考姜尚的“家谱”,其祖先伯益乃东夷部落的首领。李白凤在《东夷杂考》中说:伯益,禹之臣,东夷人也,疑寿光之益是也。考古学家王献唐也持此说。考古证明,在战国末期,齐襄王曾铸行一种钱币,币面铭文有故“益”字四类,学者们解释为寿光益城所铸。须知古代益邑,就在今寿光市古城街道的古城村,那么从“老根”上说,寿光人跟姜尚不也是一脉相承的吗?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来自诸城和青州的民间传说可以佐证。在诸城市皇华镇有个叫尚庄的村子,传说就是姜尚的家乡。尚庄傍近马耳山,距古齐国长城遗迹极近,那一带就有姜尚当年的躬耕垂钓之处。然而,这种说法倘若让青州人听了,肯定会大为困惑的。因为在青州城北40里处有个吕家庄,传说庄里曾经有个姜姓吕氏小伙,他就是后来名噪天下的姜尚。姜尚少时天降大难,一把天火烧死了他的父母,烧光了所有房屋和全部家当。他无可奈何,只好离家外出,先做佣工,后当乞丐。濒临绝境之时,幸遇马氏庄善人马贤,将其收留并招为女婿……
  然而,今天的“马氏”已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三个,即孟马氏、曹马氏、凌马氏。为什么呢?这又引出一个有趣的传说。且说姜尚被周武王封为齐国国君之后,他没有忘记结发之妻,一到齐地就赶紧去“马氏”迎接马氏女。可到那儿一看,“马氏”没了,改成了“孟氏”“曹氏”“凌氏”三个村庄。凌氏庄主禀告说:“那年您走后,马母逼迫女儿改嫁亚醜侯,马氏女不从,投井身亡。亚醜侯大怒,诛灭马氏家族,还掘了马家的祖坟……”姜太公闻言痛哭流泪,下令重修马氏坟茔,并建立马氏家庙。曹氏庄的庄主很机灵,向姜太公请示说:“马娘娘墓在我们庄边,我们庄就是马氏庄,今后四时祭祀算我们庄的。”姜太公大喜,当即封曹氏庄的庄主为陵墓总管,还拨了很多香火钱。这时孟氏庄的庄主急了,争辩说:“娘娘墓虽在曹氏庄边,可是庙却在孟氏庄旁,按理我们孟氏庄才该叫马氏庄,庙堂的事该由我们庄管。”姜太公还没来得及答复,凌氏庄的庄主跳起来喊道:“这不合理!凌氏庄原来就叫马氏庄,庙堂的事就该由凌氏来管!”姜太公见三庄主闹得不可开交,长叹道:“罢罢罢!你们三庄都给我改名,今后改称孟马氏、曹马氏、凌马氏。三庄共同管理马氏宗庙!”
  说到这儿,真是无独有偶:在今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居然也曾有位姜太公的夫人,但她的村庄不叫马氏,而叫马家沟。坊子人传说姜尚也是入赘于马家的,这一点与青州的传说相同,但坊子的姜尚年轻时却并不贫贱,亦无乞讨之类的不堪境遇;与此相反,他居然还做过地方官吏,即莱国潍水部九龙乡的乡长。传说中的马娘娘不仅贤惠,而且颇有能耐,她经常给丈夫出主意,打下手,实际上担任了“乡长助理”。后来姜尚调离九龙,升任京官,马娘娘干脆接任了乡长之职。
  读者可能要问:关于“九龙乡长”云云,是不是“靠谱”呢?你别说,还真是有点“靠谱”。因为根据晋人干宝《搜神记》所记,姜尚是曾经做过灌坛县令的,实际上乡长的官职跟县令也差不了多少。当然坊子人认定他是九龙乡长,而不是灌坛乡长,其姑妄言之,我们姑妄信之。
  倘如我们沿着“姜乡长”这条线索到九龙街道调查,那么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儿怎么那么多跟姜太公有关的资料啊!你看,尚庄、望庄、姜家庄、太公堂村、马家沟等,这些地名不都与姜太公相关吗?再譬如琴溪,就是姜尚女儿的抚琴之处;姜照坡,就是姜乡长打着灯笼指挥乡人抗洪避雨的地方;而车留庄,传说姜尚调离九龙时,乡人曾苦苦相留,人们甚至把他的车子藏了下来。当然圣命难违,人是留不住的,但车子毕竟还是留下了,随之这个村庄也就叫车留庄了。
  除此之外,还有子牙坡、飞熊崖、尚井子、姜泉、点将台、凤凰庄等,每个地方都留有姜太公的影子,也都可以讲述出有趣的故事。
  综上所述,昌乐、诸城也好,寿光、青州、坊子也罢,我们潍坊人,都可将姜太公视为“老乡”,姜太公就是咱“潍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