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新
青州城东南10公里处,隐匿着一个名为“梭庄”的村落。这个村落的名字,对许多人而言,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儿时,我也曾对这个名字充满好奇,为何一个与村民姓氏无关的词汇,会成为这个村的代名词?直到后来,有一位村中老者为我们揭开了这段梭庄村的传奇历史,我才恍然大悟。
梭庄,并非原名。在很久以前,这里被称作“小滩村”。小滩,顾名思义,是由西来洪沟之水长期淤积而形成的土地。它东、南环水,西、北则丘陵连绵,东面紧邻数百亩芦苇丛生的湿地。那时,村里仅有七八户人家,他们以养鸭、捕鱼和编织苇席为生,过着与世无争、简单宁静的日子。
然而,小滩村的命运在唐贞观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年,一位叫李钰的退隐老者,从繁华的京城游历至此,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西望群山绵延,东眺弥水雾锁群山,近处泽水相依,满目丛苇天然,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李钰深知,这如诗如画的幽雅景观,实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决定在这里结庐定居,开始新的生活。
李钰并非凡人,他曾是皇家织造所的首席巨匠大师,技艺高超,声名远扬。在小滩村的日子里,他见村民们生活艰辛,却待人诚实淳朴,心中不禁生出怜悯之情。他注意到,村子附近山丘柿树成林,而柿木正是制作纺织梭子的最佳材料。为了改变村民们的命运,李钰决定在村里开办一个小作坊,教授制作织布专用梭子手艺。
他从村里挑选了八九个年轻徒弟,将自己毕生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这些徒弟勤奋好学,很快便掌握了梭子制作精髓。在李钰的带领下,村里的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制作的梭子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质量上乘,很快便誉满大江南北,小滩村的名字也随着梭子的名声传遍了四方,连皇家织造所的采购官员也慕名而来,将其产品定为织造所专供产品。这一消息传开后,吸引了无数商贾前来高价订购。作坊的兴旺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不再为生计而发愁,而是过上了富足而幸福的生活。
李钰不仅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更将小滩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梭子制作基地。日久天长,许多来青州的客商都习惯称小滩村为“梭子村”。这个名字的变迁,不仅是对村庄主业的认可,更是对李钰和村民们辛勤付出的肯定。见状,李钰便顺势提出将小滩村改名为“梭庄村”以表纪念。
梭庄村专业制作梭子,一直延续到清晚期。那时,随着国外机纺技术的引进,传统的手工梭子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梭庄村的故事却并没有被遗忘。它像一曲悠扬的赞歌,被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李钰的名字,也成为了村民心中永恒的传奇。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的无私与奉献,永远铭刻在了梭庄村的历史长卷之中。
如今,梭庄村虽然已不再是昔日的梭子制作基地,但那份传承千年的匠心精神,却依然流淌在村民的血脉之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继续书写着梭庄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