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王晨菲 文/图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封沂国公,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出生于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今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又有考证认为是青州东店一带),青少年时就读于青州矮松园(明代后称松林书院)。王曾乃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连中三元”的状元,历仕宋真宗、仁宗两朝,在政坛颇有建树,政绩、名望俱佳。其为官颇有风骨,充分展现出公忠体国的贤相风采。他忠直敢言,犯颜不挠,受真宗礼遇;刘太后称制期间,他恪守“祖宗之法”,为政权的平稳过渡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仁宗朝,他以史为鉴,教导仁宗,扶持仁宗,成为仁宗最得力的辅弼重臣;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荐拔人才、不树私恩。欧阳修评价王曾:“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
忠直敢谏,犯颜不挠
少年王曾在青州矮松园读书,聪慧勤奋,善为文辞,远近闻名。咸平四年(1001年)、五年(1002年),王曾先后参加了青州州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省试和宋真宗亲自主持的殿试,“连中三元”的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踏上仕途。景德二年(1005年),擢右正言、知制诰,后兼史馆修撰。
北宋澶渊之盟后不到两年,为粉饰太平,宋真宗与奸臣王钦若等导演了一场长达十四年的“迎天书、行封禅”闹剧。善于投机的人就投其所好,上报许多所谓“天降祥瑞”的无稽之谈。所谓的“天书”“祥瑞”内容往往是褒扬真宗皇帝,保佑大宋国运昌盛,奸臣以此骗取皇帝信任。皇帝以为都是天意,当然高兴,要庆贺一番,王曾却劝告皇帝多推恩于人,别居功自傲,以免日后不好收场。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为永久保存“天书”,大肆兴建玉清昭应宫,众官无敢言,唯独王曾上书《乞罢营玉清昭应宫疏》,力陈“五害”——伤人力、耗资财、激事变、违时令、犯天意,以讽谏真宗。虽然王曾的上疏并没有改变皇帝决策,但其建议非常有见地,在群臣缄默、朝野齐喑的情况下,王曾敢于挺身而出,不畏权势,上疏力陈,句句忠贞、字字泣血,彰显了士大夫忠心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范。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王曾奏请改违制之法。此前规定,凡是违背制令,即使无意或因过失违背者,一律判刑两年,王曾认为不合理,请求宋真宗批准,只有直接违背皇帝旨意的才判罪,其余应以过失罪论处。不久,外郡有此类违犯者,报上卷宗,王曾便以过失违制从轻论处。为此,王曾和真宗展开了激烈交锋。《王文正公曾行状》记载,“真宗怒,诏论如法”,而王曾冒着触怒皇权风险,“执前议”。皇上质问:“像你这样处理,从此就没有违制的了?”王曾当即反驳道:“天下这么大,怎么能做到人人都知晓制书?如陛下所言,天下也就没有犯过失的了?”真宗一下子省悟过来,欣然接受了王曾的建议,并写进了法令。佐吏对王曾犯颜不挠的精神甚是佩服,“佐吏赵廓立其后,闻之,出语人曰:‘王公犯颜不挠,廓汗下不能仰视,公施施自若。’”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王曾因政绩突出,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并参知政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建昭应、景灵、会灵三座宫观,依惯例任命参知政事王曾为会灵观使,王曾却“恳辞”并转推深受皇帝恩宠的枢密使王钦若,颇有“求异名”之嫌,惹得真宗不悦,当面诘问:“大臣应傅会国事,你怎么自异于他人呢?”王曾曰:“国君从谏谓之明,大臣尽忠谓之义。陛下不知臣驽钝,委以重任,从而得罪于您。臣只知尽忠之大义而已,不知自异于人也。”王曾的胸襟胆识让宰相王旦都自愧弗如。
宋真宗虽然当时很生气,过后对王曾的忠心也是颇为赏识。据《宋史·王曾传》记载,一次,王曾尝于承明殿召对很久,退下后,皇上派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裁抑太后,不留情面
真宗驾崩后,王曾正色立朝,设计除掉飞扬跋扈的奸臣丁谓,杖杀同党宦官雷允恭,除恶劾奸,安抚社稷,为真宗至仁宗政局的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乾兴元年(1022年),王曾升任集贤相;天圣三年(1025年)升昭文相。在王曾等重臣的辅佐下,刘太后垂帘听政,匡辅仁宗,但刘太后似乎并不安于现状,对权力的欲望开始膨胀。王曾有很深的正统观念,办事恪守纲规,屡次裁抑刘太后的权力。
天圣二年(1024年),刘太后意欲就天安殿受尊号册,以彰显自己的地位,王曾上奏阻止方作罢,诏改在文德殿进行。天圣四年(1026年),王曾就元日群臣先朝太后还是先朝仁宗,再次提出异议,据史书记载,仁宗想在元日先率百官为皇太后祝寿,然后在天安殿接受群臣朝贺,令太常礼院草拟礼仪。刘太后谦让说:“岂可以吾故而后元会之礼哉?”王曾道:“陛下以孝奉母仪,太后以谦全国体,请如太后命。”因皇上坚持,阻止未果。王曾裁抑刘太后的礼仪,其目的在于通过降低刘太后的权威,以提高、强化宋仁宗的威望,尤其是提高其在臣僚面前和礼仪场合的地位,以确保最高权力的顺利转移和仁宗亲政后的地位巩固。
天圣六年(1028年),王曾不畏权势,反对刘太后破格提拔马季良。这使刘太后有所顾忌,只得趁王曾生病之时,“令亟行除命”。虽然王曾最后未能阻止马季良的提拔,但他的正直态度为朝臣所赞赏。
王曾裁抑刘太后的诸种举动,引起了刘太后的不快。天圣七年(1029年),刘太后以玉清昭应宫火灾为由,将王曾罢为吏部尚书、知兖州,不久改知青州。
辅佐仁宗,不遗余力
早在仁宗为太子时,王曾等人对仁宗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就立有大功。仁宗即位后,王曾更加注重对少年皇帝道德修养和政治经验的培养,他选择孙奭等饱学、有道之士担任帝师,力图将仁宗培养成一位勤政爱民、端正大方的国君。
王曾注重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教训,倡导以史为鉴,与仁宗经常交流。王曾曾与仁宗探讨后唐庄宗灭亡的教训,仁宗感叹说:“后唐庄宗百战灭梁,始有天下,但不务修德,而溺于声乐,嬖用宦官,以及于祸,良可叹也。”王曾对仁宗的深入理解给予高度评价:“陛下日听故事,又览前代治乱之迹,以为龟鉴,天下之福也。”同时还指出,仁宗以铜代金装饰太平兴国真君观,以防止人们为了盗金而触犯国法这一作为,“可谓仁矣”。
仁宗也对王曾不遗余力地引导、辅佐充满感激,曾亲署“忠亮忠厚”四大字独赐王曾。
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王曾始终秉公办事,特别反感“走后门”这种不正之风。一次,参知政事鲁宗道向王曾推荐张师德,盛赞其才德,中书省议论可让其做知制诰,王曾以未识为由未答复。鲁宗道暗中劝说张去拜访一下王曾,张辞不往。鲁屡次委婉劝说,张难违好意,最后还是带着礼品去拜谒王曾,结果王曾拒而不见。中书省复议张师德任职时,王曾指出:“张君器识行义足以为此,然尚有请谒耳。”又考验了一年,方命张师德为知制诰。此事在当时影响甚大,故当时士大夫都注重虚心加强自我修养,在王曾面前不敢有所请谒。
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有一朝廷官员,与王曾有老交情,欲到齐州为官。王曾说齐州已安排人,让其到庐州,此人未去就任,说:“齐州地望卑于庐州,但于私方便罢了。相公大人不使一物失所,改易前命,当亦不难。”王曾正色答:“不使一物失所,均平才行。若夺一与一,此一物不失所,则彼一物必失所。”此人羞愧而退。
天圣四年,王曾坚决反对驸马柴宗庆为使相,劝导仁宗不徇私情。仁宗先是投石问路,试探王曾态度如何,问:“驸马都尉柴宗庆请求做使相,如何?”王曾坚守原则,说:“先朝石保吉、魏咸信皆行伍出身,立有战功,晚年方任使相。况将相之任,岂容私请?”仁宗最终听从了王曾的建议。
天圣七年,王曾与仁宗探讨人才进退之道。仁宗问王曾:“群臣请对者大多求仕进,少求隐退,何也?”王曾曰:“苟抑奔竞,崇静退,则庶几有难进之风矣。”为仁宗所认可。王曾主政中书,多次拒绝下属造访,他向仁宗提出的“抑奔竞、崇静退”,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
荐拔人才,不树私恩
在用人方面,王曾从不借宰执提拔人才之权援引同党,充分显示出贤相风采。
范仲淹非常仰慕王曾,曾几次上书王曾,得到王曾的赏识和举荐。天禧三年(1019年),范仲淹任亳州从事时,曾上书给时知大名府的王曾,一方面表达他对王曾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希望得到王曾举荐。天圣五年(1027年),母亲去世,丁忧在家的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不顾“居丧上书,逾越典礼”,“越职言事”,冒哀写成洋洋万余言的《上执政书》呈给王曾。天圣六年,在王曾授意下,范仲淹由晏殊举荐为秘阁校理。在宦海沉浮于下僚多年后,范仲淹终于在仕途上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后来,范仲淹又将富弼推荐给王曾。王曾对富弼的才能非常认可,断言其将来能入朝为相。这既是王曾知人之明,也是前辈对于后辈的鼓励。王曾死后,富弼为其撰写了《王文正公曾行状》。
仁宗末年的著名宰相韩魏公韩琦,起初为谏官时也曾受到王曾的赏识,王曾公开表扬韩琦不“择利”,不“近名”,而“纯意于国家事”,闻此言,韩琦作为谏官更加自信了。
事实上,受王曾提携的著名人士中还包括后来与之争权的吕夷简。虽然吕夷简拜相后“渐与沂公不协”,“势同水火”,出现朋党之争,但王曾最初不惜逆刘太后意愿而屡次举荐吕夷简,主要是出于对吕夷简才能的认可(加之前任宰相王旦的推举)。
王曾举荐、任用人才,主要以德行和才干为考核标准,大公无私,尤其注重不树私恩。
宝元元年(1038年)冬,王曾卒于郓州任上,享年61岁。消息传至京师,“天子震悼,辍朝二日”“邦人官师,沱涕相吊”。富弼撰写《行状》,评价王曾“居大位不植私恩,孜孜推进人物,终身使勿知”。“红杏尚书”宋祁为其撰写墓志铭,将王曾比作留名青史的丙吉、曹参等名相。学者刘敞在《王沂公祠堂记》中更是将王曾比作周朝的周公、姜太公。
为表彰其政绩和操守,朝廷赠王曾谥号“文正”,这是封建王朝对一个大臣的最高褒扬。宋仁宗又亲自为其撰写“旌贤碑”的碑额,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始,后又将其乡易名“旌贤乡”。宋仁宗去世后,朝廷下诏建立宋仁宗的祭祀庙堂,选择有功将相配飨,最后认定王曾为第一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