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
早春时节,万象更新,全国双拥模范城再度兴起春季征兵“参军热”。作为曾在那座营盘度过27载春秋的一名老兵,我情不自禁想起35年前《潍坊日报》的那个“头版头条”——《母亲的心愿——访六度送子参军的“拥军好母亲”刘凤美》。
那时,我在潍坊军分区政治部供职,临时负责全市征兵宣传工作。1990年2月,我得知寿光县军属大娘刘凤美六度送子参军的信息后,顿感眼前一亮。土生土长的刘凤美,就是新形势下活生生的爱国拥军好典型。我当即向首长汇报,马上现场采访。
腊月时节,年味正浓。我会同寿光县武装部几位同志前往田柳乡邢姚二村,来到一座挂着光荣牌、贴着红春联的农家小院,戴着头巾的刘凤美笑着迎了过来。整洁简朴的堂屋里,生着土炉子,烧水壶“咕噜咕噜”响着,热气拂面,暖意融融。
说明来意之后,刚开始刘凤美有些拘谨,我们先与她拉家常,再有问有答,渐入主题。刘凤美不紧不慢打开了话匣子,地道的寿光腔,朴实的“寿光呱”,一句一句说出心里话,道出了心底的寿光“果”。我一分一秒绷紧弦,一字一字记下“口述史”。返回潍坊后,拎点标题,构思框架,昼夜连轴转,奋笔“爬格子”,近2000字的访谈录一气呵成,原汁原味展现了拥军好母亲的闪光点。
第二天刚上班,我请领导阅稿,盖上公章,骑上“大金鹿”自行车赶往坐落在工农路(现潍州路)与行政街交叉口路东南侧东巷的潍坊日报社。我“噔噔”跑上三楼政教部办公室,一边擦汗一边向杨德高主任、许荣安编辑呈上稿件。杨主任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站起身来,笑着鼓掌,连声说道:“好稿,好稿,良荣抓了一条‘大活鱼’。”
春节过后,2月11日《潍坊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母亲的心愿——访六度送子参军的“拥军好母亲”刘凤美》。这是潍坊市委机关报自1984年创刊以来,第一次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人物访谈文章,在潍坊引起强烈反响。
对于字贵如金的日报版面,通讯员的稿件刊发在一版头条位置,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草根作者”稿件首登头版头条,就在于这篇访谈中,刘凤美以真真切切的家国情,实实在在的“庄户呱”,道出了感恩之心:早年丧夫的普通农村妇女刘凤美六度送子参军,她永远忘不了苦苦支撑这个家庭的艰难时光:“12年前,孩子他爹生病去世,撇下我们娘儿7个和1300多元的债。当时,老大16岁,小的才7岁,是政府和乡邻帮俺走过了沟坎。俺认准了一个理:人民的江山人民保,咱不送孩子当兵谁送?所以,孩子大一个,俺就往部队送一个。前些日子,我又让小六报了名。”
刘凤美道出了报国之情:“家庭经济不宽裕,这是明摆着的。可我琢磨着,账不能这样算。‘岳母刺字’的故事从小就听老人讲过,如今轮到俺了,咱不能叫人说是光顾家不顾国的糊涂娘。这些年来,俺在经济上是紧巴了些,可孩子都为国家尽了义务,当娘的心里舒坦。”
刘凤美道出了慈母之愿:“难事有,都过来了,一个没有男人的妇道人家,啥样农活都得自己干,种棉花、割麦子、收玉米,俺不要别人多帮忙。农忙时,累得真想发封电报让孩子回来帮俺几天忙。可又一寻思,孩子当兵有纪律,咋能随便叫来家?这些年来,家里再难的事俺顶着,从没有向服役的孩子诉苦说难,怕他们在部队分心走神。逢年过节俺也掰着指头算日子,眼巴巴地盼着全家团圆。尤其是大年三十,眼瞧着人家老少凑成堆热热乎乎吃团圆饭,心里怪馋得慌,俺家十年没吃过一次团圆饭了!可再一寻思,俺的孩子站岗放哨,母子不能团圆,换得别人能过上安稳年,这样值得。”
为了表彰刘凤美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1990年2月,寿光县政府、武装部研究决定,授予刘凤美“拥军好母亲”的荣誉称号。
一晃三十五年过去,年逾七十的“小老头”,再读这篇头版头条,依然打动我心。拥军好母亲和各位编辑老师的盈盈笑脸,好似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