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基
诗书画同源。诗歌与书法、绘画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同样美丽。有一成语叫“诗情画意”,点化出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才生发出诗书画联袂这一艺术形式。
试想,一位优秀诗人给某位绘画大师的国画题咏了一首美妙诗作,另有一位顶级的书法大家挥毫将其题写在这幅国画上。此诗书画融为一体的这幅大作,必然为业内人士所景仰,为人民大众所赞赏。若有人得到,不管是悬挂于雅室抑或印制成画卷,都会令人耳目一新,大饱眼福。诗书画联姻之妙,我亦曾“张飞托刘备之福”。前不久,鄙人吟喜寿拙诗二题,正是因为著名米芾研究书法大家张其亮先生赏光书写,在杂志网络曝光后方才引起了众多受众的青睐。
诗书画联袂,古来有之。唐代王维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蕴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宋末元初之大家赵孟頫创作的《鹊华秋色图》与《水村图》,是“文人画”最早的典范。他将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组成不可分割的美学意境,开创了世界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结合的范例,成为我国“诗书画”一体的鼻祖。
至于一幅“诗书画”有几人合作完成为好?从笔者见到的名作看,则没有一定之规。可以类赵孟頫一人完成,也可由诗、书、画作者尽邀他人合作。总之,须根据时空环境及意愿要求而定。
潍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源远流长。宋代创作出旷世神品名画《清明上河图》的潍坊籍著名画家张择端和明代潍坊籍的大散曲家冯惟敏双双载入《中国文学史》,开创了潍坊人高端诗书画的先河。清代潍坊籍刘墉的诗词书法,七载居潍县的郑燮的诗书画也脍炙人口,百读不厌。
诗书画联袂犹如大兵团作战,气势大,影响亦大,是地方文化发展上档提级的一着妙棋。这些年来,潍坊的“诗书画”融合发展得天时地利人和文蕴之优势,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发挥1+1+1>3的整体功能,已经取得光辉耀目的成绩,站到了全国范围的高地之上。
如今,生于斯长于斯的潍坊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知行合一的文人翘楚,正在为此努力拼搏。被誉为“诗书画影四佳”的山东诗词学会特邀咨询刘树亮先生最近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彩印大型综合性著作《寿人静园——诗书画影选集》,荟萃了他本人及与名家合作的诗书画影共687件精品,可谓是一场“诗书画影”大合唱。受到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著名书画家范扬、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山东诗词学会会长赵润田等业内人士的好评。海右名士、“诗书文三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王海亭先生,文蕴深厚,出口成章,犹以现场即席吟诗挥毫叫绝。他的诗书作品多次参与大型展事并屡获奖项,有关机构与民间亦广泛收藏。诗词曲评俱佳、以作品清新灵动著称的郭顺敏女士则以潍坊诗词学会会长的身份成为助翔诗书画蓬勃发展的骁将。
历史证明,伟大的时代必会孕育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盛世,努力中的潍坊既选准了“诗书画”联袂的突破口奋勇前行,必在加速度中奔向那光明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