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大鼓又名“老东口”,它是吸收了周姑戏、茂腔等当地流行的曲艺、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鼓曲艺术形式。冠以“东路大鼓”是为了有别于山东西部地区的鼓书流派。早在清道光年间,东路大鼓开始由临沂传入安丘。传书人李景祥在鲁中南一带影响很大,当时曾有“南有李景祥,北有孙双宾”之说。至咸丰年间,安丘艺人时大本、袁景堂、辛宗江、任文信、刘富升等广收弟子,传授技艺,使东路大鼓在安丘广为流传。东路大鼓由一人演唱,使用三弦、钢板和鼓子伴奏。民国时期,由于说唱艺人的经历、活动区域和演唱风格不同,东路大鼓已在安丘形成了几个派别。有的以说为主,有的以唱为主,有的曲牌丰富,有的杂以民间小调,各具特色,但都有浓厚的安丘特色。
东路大鼓(安丘派)演唱的优秀传统书目有《江宁府》《南洋府》《济南府》《辛台县》《二郎山》《通州霸》《明英烈》《金钟记》《绣鞋记》《回北记》《金环记》《丝绒记》《梨花簪》《刘秀下南洋》《隋唐演义》《西唐传》《杨家将》《刘公案》等30余部。书帽有《吕洞宾戏牡丹》《华容道》《王允休妻》《姜太公做生意》《罗成算卦》《韩湘子挂号》《小黑驴》《拙姑娘》《猪八戒拱地》《昭君出塞》《天太山》等50余个,这些书目主要由东路大鼓传承而来,内容多为世代流传的历史故事。有的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有的反映人民疾苦,歌颂反抗与斗争;有的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总体上是以传统道德观念惩恶扬善,思想上是健康向上、有益于教化的。
东路大鼓(安丘派)的唱腔主要有慢板和快板两种板式。慢板唱腔较缓慢,旋律曲折婉转,字少腔多,抒情性强,一般用在大鼓的开始。快板是在慢板的基础上采取减音加速、缩短句幅形成的,旋律平直简朴,节奏紧促,字多腔少,咏诵性强,长于叙述和表现紧张气氛。一般用于慢板的后面或一回书结束前,也与慢板交替使用。东路大鼓音乐为板腔结构体,词式为诗赞体,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上下两句结构,一般上句落音为6,下句为5,总体属尾徽调式。
东路大鼓(安丘派)音乐采用多种曲牌。主要有《回龙》《通天炮》《水上漂》《海底捞月》《哭妮子》等。《回龙》节奏较慢,比慢板还要慢,主要用于快板后面以缓和紧张气氛,《回龙》后面再接快板或慢板,使音乐有起有伏;《通天炮》旋律高亢,表现激昂急躁、怒发冲冠的情绪;《水上漂》音调悠扬、平稳舒展、戏曲味浓厚,表现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绪;《海底捞月》音调悲切;《哭妮子》系哭腔,和茂腔戏中的哭腔(散板)相似。
2009年,东路大鼓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