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脉中寻觅翰林院街

(2025年03月2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钟山房。 王鲁萍 摄
  ◎赵公友

  当黎明淡青色的微光拂过十笏园的雕花漏窗,当白浪河的粼粼波光映照出潍坊风筝的斑斓,当老城街巷深处飘来肉火烧的焦香,那隐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记忆,便在这氤氲的烟火气中徐徐苏醒。
  素称“东莱首邑”的潍坊,凭山负海,人杰地灵。
  文化是一座城市篆刻于血脉的基因,潍坊厚重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她独特的文化自信。  
  作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潍坊古称潍县、潍州、北海郡,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片土地承载着“三皇五帝”的传说余韵,伏羲、少昊、虞舜、大禹的足迹在此依稀可辨;姜太公封齐立国,东汉郑玄在此讲经论道,清代麓台书院名震齐鲁……生生不息的文明星火,从“潍坊象”的远古回响,到前埠下后李文化遗址的新石器曙光,再到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的辉煌,最终汇聚成潍坊“东亚文化之都”的璀璨底色。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赓续的源泉。
  一条河,一座城。白浪河穿市区而过,不断泛起历史的涟漪。河畔的潍城区是老城核心,几处遗址和数条充满文化遗存的街巷,成了这座城市文化传承最好的名片。久远的“潍坊象”化石与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如同生长在这个城市的两根触角,让城市有了独特而鲜明的气质。
  《滕王阁序》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赞誉,在潍坊,也是“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明朝时,胡琏及其后代胡邦佐、胡绍第、胡行知政绩显赫,皇帝赐建“恩锡四世”牌坊,胡家牌坊街因此得名,如今是潍坊市区著名的文化街区。清朝光绪年间,潍县西南关新巷子,在短短的26年间竟考中了两名状元,“状元胡同”,闻名遐迩。目前,潍坊市正以研究状元文化为契机,不断为城市文化的发展赋能。
  而湮没于时光中的翰林院街,则见证了陈家“一门三翰林”的士林佳话。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始设于唐代。初期为安置各类技艺人才,包括文词、经学、医卜、书弈等,后设翰林学士院。后来,任职及曾任职于翰林学士院者称翰林学士,简称翰林。宋代翰林学士成为正式要职,多由科举出身的官员选拔充任。翰林学士历来都是地位崇高的士人精英,如唐代张九龄、宋代苏轼、明代宋濂、清代曾国藩等,皆是翰林中人。
  明清至民国时期,潍坊郭家、陈家、张家和丁家四大家族,凭借科举考试和商业活动名震一方。“郭家科名如星烁,翰林院安陈氏家,张氏一门四进士,丁宅立校如植花。”其中,“翰林院安陈氏家”,说的是在清代不到五十年间,潍县陈家三位进士都曾在翰林院任过职。“一门三翰林”的荣耀,在潍县城一时无两,以至于潍县人都说京城的翰林院安到了潍县的陈家。
  陈官俊,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他深得道光帝信任,虽屡遭罢黜仍复启用,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
  陈官俊之子陈介祺有“陈大花翎”之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以金石收藏冠绝天下,所藏毛公鼎、万印楼珍品名重海内,被认为是当时收藏界第一人。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等。现在的万印楼和十钟山房,见证了陈介祺收藏金石所付出的心血和毕生精力。
  陈介祺的堂弟陈介猷,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亦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精研书法,深得董其昌、赵孟頫神韵。
  “陈家三杰”同列清要,成就“一门三翰林”美谈。向来崇文敬文的潍县人给陈家祖宅起了“翰林院”的雅号,祖宅所在的那一段街被叫做翰林院街,直到民国时期。
  据清光绪版《潍县乡土志》所载城区图,今潍城区北门大街的东风西街至城隍庙街段,彼时确标为“翰林院街”。
  街巷能以“翰林院”命名,足见陈家书香门第的名望。如今,虽街巷已逝,其承载的崇文精神却深植于潍坊文脉。从十笏园的书香墨韵,到万印楼的金石铿锵,这座城市的文化根系既深植于历史厚土,又向着未来舒展新枝。
  我们有幸出生并成长在此。行走在历史的褶皱里,俯拾皆是文明的吉光片羽。翰林院街的故事,正是源远流长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