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的守望

(2025年03月2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崔斌

  “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做狻猊。我本来自西域,东汉才到这里,化身大门守卫,看护家宅官邸。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
  这是《故宫100》纪录片里太和门前铜狮子的自述,它仿佛在为天下的狮子雕塑“代言”,也交代了狮子“门镇”的来历和功用。
  狮子成为中国的瑞兽神物,始于东汉。后来狮子作为“镇门兽”,又被称为“门镇”,置于官署或寺院大门两侧,一律为蹲踞式。
  明代以后,狮子“门镇”的用途愈加广泛,许多宫殿、府第甚至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以增威武气势。北京是保存石狮子较多的地方,故宫、太庙、天坛以及不少古街口前,几乎都有一对石狮子。
  故宫太和门的位置有一对铜狮子,是明代留下来的,它们是故宫中所有铜狮子中最威武霸气的,也是皇帝家的看门神兽。皇宫分为前朝和内廷,太和门是前朝的正门,前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这对狮子在前朝“值班”,它们的状态就是挺起腰板、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仿佛时刻关注着臣子们的反应。
  除了太和门,紫禁城内廷也有几对狮子。内廷是皇帝和其家眷的生活区域,这里的狮子显得温顺柔和,似乎不闻不问、安守本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无疑,狮子“门镇”是美的,令人惊叹。从青州衡王府石狮也可见一斑。
  青州衡王府石狮整体比例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恰到好处,如头部与身体、四肢与躯干等的比例,使得石狮看起来既稳重又不失灵动,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衡王府的石狮,无论是狮子的轮廓、肌肉线条还是毛发纹理,都雕刻得细腻逼真,展现出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工匠对狮子的神态刻画入微,通过对眼睛、嘴巴、耳朵等细节的精心雕琢,赋予了石狮鲜活的生命力。狮子身上的毛发、铃铛、绣球等装饰也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绣球,身戴銮铃配饰,口中含有飘带;雌狮左前掌踩绣球,身戴銮铃,右前掌抚小石狮脊背,仿佛在为它按揉;小狮子前抓后蹬,抬首望向雌狮子。石狮造型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雄狮威猛,雌狮慈爱,小狮子萌态十足。美中不足的是雄狮的銮铃和飘带已不完整,两只狮子口中的石球已经不见。
  其实,衡王府的石狮在讲一个封建传统中伦理和秩序的故事。
  石狮的头和身体是圆形,底座是方形,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地理认识。
  古代左为上、男尊女卑,只要有摆狮子的地方,则雄狮在左边,雌狮在右边。一雌一雄代表阴阳相济、和谐共生。
  衡王府雄狮脚下踩着一个绣球,象征宇宙寰宇江山在脚下,也象征大权在握;右边的雌狮脚下踩的是小狮子,象征子孙绵延、子嗣繁荣。
  狮子的发卷叫螺髻,这个发型可不是随便“烫”的。帝王家狮子的螺髻一共有45个卷,是所有狮子中最多的,等级最高,象征着皇权九五之尊。低一个等级的是13个卷,是王爷家和一品大臣家的,意味着“十三太保”。品级越往下发卷就越少。
  而在大体数算之下,衡王府的雄狮头上有46个卷,雌狮头上有48个卷,都已经超过45个卷的皇家标准。这明显就是“僭越”了。
  狮子“门镇”的规格,明代有严格规定。宫殿、府第门前石狮子的大小应逐级递减,下级府第的守门石狮子,不能超越上一级府第门前的石狮子。紫禁城最小的狮子在慈禧太后住过的长春宫。慈禧太后权力比皇帝都大,她还是低调,把狮子设成最小的款式。
  在最为紧要的形制要求方面,衡王府石狮的尺寸大小显然逾越规矩了。
  衡王朱祐楎(明宪宗朱见深之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就藩于青州,建设了衡王府建筑群。后来,他的兄弟明孝宗去世了,明孝宗的儿子武宗皇帝朱厚照即位,朱厚照就是他的侄子。
  相传,衡王府门前的石狮是朱祐楎在重修衡王府时雕凿的,而朱祐楎是故意把府门前的石狮子做得比紫禁城门前的石狮子高,这样是为了彰显他当朝皇帝叔父的地位。而武宗皇帝朱厚照即位时年龄尚小,羽翼不丰满,对叔父的行为也无可奈何。
  但历史中记载的衡王朱祐楎闲居斋宫,手不释卷,醉心研究琴棋书画,名声之好当属明朝历代所有藩王之最,曾被他的异母哥哥明孝宗朱祐樘称作“诸藩之范”。他不至于不懂礼数,或者故意突破规矩。
  因此,还有另一个说法。据说,衡王朱祐楎在重修衡王府时,工匠们未做度量,故意把整块石料全部雕成了石狮,以示对衡王的感恩之情,阴差阳错,造就了这对石狮。
  而衡王朱祐楎并没有因此获罪,可见他在皇室中和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衡王府原有四个门,每个门都曾有一对狮子镇守,目前留存的石狮原先位于南门午朝门外。但其它的三对石狮已不见踪影。曾经有说法:衡王府东华门前面的石狮,被德国人抢掠去了青岛,后来到了青岛湛山寺。也有人说:湛山寺的石狮不是衡王府的,是来自青州旗城都统府大门口。
  单单从“门镇”这一称呼,就可以猜想石狮的功用了吧。但衡王府石狮最后也没有尽到看门的职责。清朝时青州衡王府被查抄,衡王府的建筑被毁,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府中旧物“半入侯门,半归禅院”。拆下的建筑构件被运送到济南,建设了山东巡抚大堂。府中的古树被伐,做了胶济铁路的枕木。
  这对石狮被几度迁移,后来伫立在青州博物馆(旧址)的门前,不再守护王府,而是守望着新时代的车水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