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山东快书传入安丘,涌现出孙双宾、沈宗江、刘洪喜、李及弟、王其彬等艺人。沈宗江后传王佩珂,光大门楣。上世纪60年代以后,山东快书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孙裕泽、孙镇业等著名艺术家。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山东快书以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穿插一些过口白、加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故事。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
1.鸳鸯板拿法、打法、过门
拿法:近似月牙形的两块铜板,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先将一块板的直边向里、弧边向外,放在中指和无名指的上面,食指和小拇指的下面,中指、无名指向里扣板使小拇指弯屈,食指紧贴板面。
打法:手腕向下外猛摔,使其上板击打下板发出“当”的声音,并应当带有玉音,清脆、悦耳。“当”打牢固后开始练习“嘀咯当”。按照前面方法打出“当”后,向外反手腕使其下板碰回上板发出“嘀”,由于板的惯性上端又会发出“咯”音,紧接着再按打“当”的方法打出“当”。
过门及作用:在打第一个“当”时加大力度使其出现“当、当”,与“嘀咯当”合成“当当嘀咯当”。在“当嘀咯当”的基础上去掉“当”就出现了“嘀咯当”。几种小过门的任意组合就形成大过门如:“当嘀咯当当嘀咯当当嘀咯当嘀咯当嘀咯当……”
2.唱法
山东快书的板式、唱法很多,有顶板、闪板、让板、掏板、抢板、赶板、抻板、坠板、寸板等,但基本上都是从顶板、闪板两种最基本的板式中派生出来的。顶板:山东快书最基本的唱法,如同唱歌的整拍起一样,也就是掐着节奏唱,在压板的同时张口唱。闪板:在打节奏时板起时唱,也就如唱歌的半拍起唱一样。巧口:在掌握了顶板、闪板后,就要练习巧口了,巧口也很简单,也就是在一拍里唱三个字或四个字,这种唱法让观众、听众感觉非常新颖和俏皮。惯口:在一段山东快书节目中会遇到一气呵成的情况,让观众感觉演员非常有功力。在惯口的处理上要做到“快板慢唱”,交叉使用、灵活处理,使语言节奏变化多端。
山东快书除传统书目《武松传》外,还有反映战争年代生活、塑造新英雄形象等优秀作品。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