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祥国
您知道您所生活的城市的一天是怎么开始的吗?在著名作家迟子建的《烟火漫卷》中,我们看到了哈尔滨的一天是从哪开始的,作品的开篇写道: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将我们置身于每天都在经历却也许从未注意过的那些早点摊、外卖员、清洁工,以及永远比城市更早苏醒的早市……
书中的主人公刘建国就出现在这样的清晨中,他常在凌晨去接出院的人。60多岁的刘建国开着一种名为“爱心护送”的车,接送危重症的病人进出医院,对他来说,这就是他最适合的工作,他本来应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然而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却彻底地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一生都背负罪责,沉重而无望。那是1977年的深秋,刘建国从插队的地方回哈尔滨探亲,因想念好友于大卫便绕道去看他,当时于大卫和妻子谢楚薇正在积极备考,孩子无人照看,整天焦头烂额,正好让刘建国将一岁的孩子铜锤带回哈尔滨交给孩子的奶奶照看,可在到达哈尔滨出站时刘建国却把孩子给丢了。为此他独自一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寻找与救赎,围绕这一主线,将谢普莲娜、于大卫夫妇、莫名找上门的黄娥和儿子杂拌儿、刘建国的大哥刘光复、神秘的救护客人翁子安、刘建国的妹妹刘骄华、小刘、胖丫、老郭等二十几名人物串并成网,其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能告知的悲伤。迟子建以细腻生动的笔触、独到的情节,把人间烟火中每个人生命中的收获与苦难、离合与欢笑、过错与迷惘,在不疾不徐的讲述中伸展开来。
主人公刘建国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最悲苦的人物之一,他仿佛一生没有拥有过爱:年纪轻轻的时候丢了友人于大卫的孩子,爱慕的姑娘因此离开了他;半辈子的时间都在找人的噩梦闭环中循环,好不容易有个也许可以相伴到老的黄娥出现,却又被翁子安横刀夺爱;最后甚至发现,与自己相处一生的兄弟姐妹也无血缘关系,自己是日本遗孤。然而,如此经历的一个人却始终未失去善良。他看着大哥楼下的灯火,会倍感“每个窗口的灯火,都是尘世的花朵,值得珍惜”。刘建国在厄运的折磨下,依然坚守替人寻子的责任,他其实有过委屈,甚至曾因此迁怒和伤害他人。小说结尾,他选择远离亲友、前往陪伴他因寻找不到铜锤而在酒醉中伤害过的男孩,完成个人良心的救赎。善良与脆弱,刚毅与坚韧,都是他真实的样子。
刘建国的妹妹狱警刘骄华是让我敬佩的人物。她在书中起到了给故事情节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开始她前卫的爱情观:“女人在经济上一定要独立,男人一定要有事业心,这样夫妻关系才会维系好;夫妻不能整天腻歪在一起,久而久之彼此厌倦”……让读者对这样的女性世界观、婚姻观眼前一亮。面对晚年“枯燥”的厮守,她选择抽身投入“德至”夜市小吃,帮助出狱人员就业,却不料发现相信了一生的丈夫老李与学生之间错综暧昧的关系。
黄娥母子的故事让人动容,丧夫的她内心充满无法释怀的愧疚,甚至想在将孩子托付给刘建国后去殉夫。虽然带着隐秘的痛苦,她依然热爱生活、努力工作,为杂拌儿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寻找一个好归宿。她细心绘制着独特的哈尔滨地图、记录下一整本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热心地对待陌生人,渴望和留恋美好的感情。她身上,流淌着一种旺盛而美丽的生命力。
书中最感人的地方是,虽然每个人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悲伤和苦难,但他们人性中不屈的生命张力与善良却从未散去。无论是刘建国对黄娥母子的无偿照顾,还是刘骄华对出狱人员的热心帮扶,又或是小妹夫在刘光复患癌后对他的开导,都弥散着浓浓的人情味,在悲伤和苦难中透射出人性的温暖之光。
小说最后,作者写道:哭声过后,是更加热烈的劈柴燃烧的声音,好像谁在为年放着鞭炮。这是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毫无疑问,即使经历苦难,春回后的大地也一定会生机勃勃,烟火依然如歌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