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
诗词,是时代的写照。千百年来,中国的诗人们走遍大江南北,写尽山水人境,寥寥数语,字里行间,饱含着普罗大众的悲欢离合。尽管时隔千百年,人们依然能从那些诗词中感受共通的情感,与诗人们产生精神共鸣。
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在超然台写下“明月几时有”的千古绝唱;苏辙也感慨密州的读书尚学之风,为城市的文化风骨留下了“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李清照屏居青州近二十载,“莫道不销魂”的婉约风华今犹在;欧阳修笔下的“晴明风日家家柳”,让巷陌间摇曳的柳枝有了额外的名字。
这些诗词佳句,既有普通人真实的生活,也有文人豪迈的胸襟;既有属于名山大川的汹涌澎湃,也有田间阡陌的诗情画意。读着这些诗,人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诗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诗词中凝结着热烈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精神意涵,那是古人们的呐喊,也依然活在当下。落花风雨、春秋佳日、羁旅愁思、家国天下,携带着滚烫情感,令如今的人们读来仍觉如在眼前,心有戚戚。
人们是在读诗吗?是的。可是他们又不仅仅是在读诗!当诗词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注脚,成为书写新时代潍坊发展的序章,这些独属于中华的“文化密码”,便成为了当代人们的文明记忆,传递着属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在潍坊,有无数为了志向奋斗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都从诗词中寻找方向,从诗词中获得灵感,从诗词中擘画未来。一个个诗社、一处处研究基地,成为他们的心灵栖居地。当五千年的文脉传承流转至此,便造就了托举潍坊向上的满满活力、腾腾热力。
诗词如流水,无所不达,泽被万物。传统文化与当下世界的关联,通过一句句诗词变得更加紧密,不但延续着人们渴望创造幸福生活的希冀,也借由传统文化的滋养,坚定了人们前行的脚步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