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青州府松林书院办学盛大、学子云集、名人辈出,在整个山东省名列前茅,青州府的其他学校如府学、县学等无法与之比肩。
松林书院的“山长”严锡绥曾主讲松林书院。严锡绥去世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的弟子李文藻、朱廷基、张希贤三人同时中举,被选为国家栋梁。
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一字茝畹,晚号南涧,世居青州府益都县东关春牛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李文藻考上进士,在两广为官,后来官至广西桂林府同知。他被称作清代山东知名的藏书家、金石学家及文学家。
李文藻长什么模样?幸有多幅肖像写真画作存世,记录了李文藻的样貌。
观青州博物馆藏的《李文藻画像轴》,但见他身穿蟒袍,外罩补服,头戴官帽,在圈椅上正襟危坐。他左手抚须,右手把椅,身材魁梧,体格略壮;大脸盘,黑红脸膛,浓眉,直鼻,目光有神,向左前方凝望;唇上八字胡,唇下络腮胡。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一员武将,英气勃发,而他其实是一位胸有丘壑的学者型文官。
李文藻藏书数万卷,每卷都亲手校勘。其藏书处名为“竹西书屋”。李文藻曾于纪晓岚处借抄《易汉学》等书,夏日酷暑,汗沾衣襟,不以为苦。任官岭南期间,车载书籍几千卷,以便随时阅读。
李文藻嗜书如命。晋京应选时,他常出入琉璃厂书肆,每遇好书,就是典衣借贷也要买下,还从朋友处借书来抄。一本《海岱会集》他久访不得,偶然听说一刘姓书商有写本,但不外借。他以皮袍赠送,得到许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呵手抄写34天,才将书抄完,抄后交于纪昀,得以编入《四库全书》,避免了失传的命运。
作为藏书家,李文藻更大的贡献在于搜集、刻印名贤珍本。明代章丘李开先、清代新城王士祯等人的身后书籍接近散失,李文藻慨然以抢救整理为己任。他把所藏、所见、所闻珍本编为《所藏书目》《所见书目》《所闻书目》,都记录翔实。
李文藻著述丰富,在方志、金石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所修纂之乾隆《诸城县志》《历城县志》体例精洽、考订严谨,为清代全国名志。其金石著作主要有《泰山金石考》12卷、《益都金石考》4卷,等等,蔚为大观。
李文藻的金石研究成就主要在于摩崖碑刻。李文藻酷爱金石考据,为方便访碑,他让仆人时刻携带纸墨,随时捶拓。在任恩平知县时候,他一次乘船迎总督,在南海庙休息时秉烛整宿拓碑,天亮时才知晓总督的船早已过去了。
病危之时,李文藻手不能握笔,由自己口述,外甥蒋器笔录成《南涧先生易箦记》一卷。他曾留下遗嘱,要后辈卖掉藏书作为出版费用,但后辈并未执行。以后家道中落,书稿散失,后又遭大火,数万藏书也被焚殆尽。
文人翁方纲在《李南涧墓表》中称:李文藻借鉴朱彝尊《经义考》的编写体例,对金石著作编写体例的规范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李文藻成为乾隆年间大名鼎鼎的藏书家、目录学大家,继宋代赵明诚之后的又一金石学大家。
可惜李文藻官至桂林府同知,在岭南任职期间,长年累月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染上了瘴气,不幸英年早逝。李文藻去世后,葬于青州东关东阁外之李氏祖茔。
在摄影技术面世之前,肖像画就相当于人物写真。李文藻显然热衷于此,留下了多幅“写真图”。
在山东博物馆,就收藏有李文藻的肖像画四幅。上官伟的《李文藻肖像》轴和无作者落款的《李文藻肖像》轴,创作者层层平涂、晕染、皴擦,充分表现了面部的起伏关系,主人公鼻挺口阔,人物骨肉俱佳。肖像的皮肤质感表现充分,连额头纹理都清晰可见。
在任岭南期间,李文藻走村串户,调查民情,处理政务。为疏通楚南粮道,曾三次徒步考察古灵渠,亲自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交谈。他断案“打衙受讼牒,一日百余纸”,心血耗尽,须发变白。
张赐宁的《李文藻听泉图》卷,画面以横幅取势,画中人着一袭青长衫,左手捻美须,右手执书卷,双眸若有所思。
听泉之间,李文藻听到了民间呼声。他的某些诗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间疾苦。他在《陆丰城南作》中写道:“夫把锄镰妇饷餐,稷苗三寸麦芒干。只轮车子辚辚过,都作山东道上看”,写出了天旱苗枯,农民背井逃荒的情景。他的《达濠民》写:“种芋遍高低,捞鱼无巨纤。飓风一夕至,船碎田沧淹”,写出了广东沿海渔民的痛苦生活。
在无落款的《李文藻肖像》轴中,主人公李文藻端坐于蒲团之上,钓竿轻放膝头,气定神闲;竹子与柳树随风摆动,旁边的提篮似在暗示主人打持久战的心态;右下一仆人手举一条大鱼,似朝主人兴奋喊叫,文人悠游自在生活的神采跃然纸上。
此图题跋者为国学大师王献唐。同为书痴,看到李文藻的收藏事业中道受挫,而自己的研究亦因战乱停顿,王献唐悲从中来,写下长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