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领域
制度型开放的“齐鲁样板”

(2025年05月2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亮

阅读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其本质是通过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的国内外衔接,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潍坊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承担着主动探索农业制度型开放、建设农业制度型开放示范区的使命。因此,潍坊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引擎,通过系统性、集成性改革,打造农业领域制度型开放的“齐鲁样板”,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地方实践支撑。
  构建与国际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农业规则动态适配机制。对标RCEP、CPTPP等国际经贸协定,建立国际规则压力测试、国内规则适应性调整、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在农产品检验检疫、原产地认证、数字贸易等领域设立“规则适配试验区”,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可借鉴欧盟“从农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制度,构建覆盖种植、加工、物流的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上链。同时,针对农业补贴、生物安全等敏感领域,建立“安全例外”清单管理制度,统筹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二是创新农业标准国际化路径。实施“标准领航工程”,推动寿光蔬菜、昌邑生姜等特色农产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探索建立安丘农产品出口国际标准,并与全球主要农产品市场建立标准互认机制。特别是在种子研发、智慧农业等领域探索“标准互认+技术协同”新机制。三是优化农业开放管理体制。推行“负面清单+正面激励”管理模式,在种业、数字农业等战略领域设立“监管沙盒”,允许试点企业突破现有制度限制。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农业跨国企业。
  打造开放型农业创新生态系统。一是构建全球农业科技协同网络。设立国际种质资源交换中心,建立种质资源“数字护照”制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国确权与追踪。创建“离岸创新中心”,推行“海外研发+潍坊转化”模式,例如在以色列、荷兰设立农业科技孵化器,定向吸引节水灌溉、垂直农业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实施农业知识产权跨境交易改革试点,探索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的证券化交易路径,创建亚太地区农业知识产权交易枢纽。二是创新农业开放载体功能。推动潍坊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与山东自贸试验区政策联动,构建“双自联动”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服务贸易集聚区,重点发展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大数据服务等高附加值业态,培育农业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探索建立“农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破除农业科技人员跨境流动、农业数据跨境传输的制度障碍。三是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体系。深化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改革,建立跨国供应链协调机制。发展“农业离岸制造”,推动潍坊农机装备领域形成“欧洲设计+潍坊制造+东南亚组装”的分工模式。构建农产品全球云仓体系,在农产品主要生产国布局智能前置仓,实现“产地集货—区域分拨—终端配送”无缝衔接。
  完善制度型开放保障体系。一是强化农业开放法治保障。构建农业开放“风险防火墙”,在生物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二是创新开放型人才引育机制。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振兴计划”,在潍坊职业院校增设农业规则、农业大数据等交叉学科。借鉴瑞士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鼓励潍坊市农业龙头企业联合跨国农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积极引进育种专家、数字农业工程师等紧缺人才,并在潍坊北大农业研究院创建国际农业管理学院,聘请WTO专家、国际农业组织官员组建师资团队,定向培养精通国际规则的农业开放型人才。三是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建立农业开放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设置规则衔接度、要素流动便利度等核心指标。成立由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龙头企业组成的农业开放发展理事会,构建政策共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农业开放数据中枢平台,整合海关、税务、物流等多源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贸易风险智能预警。定期发布《潍坊农业制度型开放白皮书》,提升潍坊农业在国际农业合作领域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