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纪国

(2025年08月2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寿光市博物馆的商铜斝(资料图片)。   纪国铜器上的“双立人”图案(资料图片)。
  ◎崔斌

  1983年12月,寿光古城村的农田里,当地农民胡中兴等人正在打井。当挖到3米多深的地下时,碰到了坚硬的器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批青铜器、陶器和玉器逐渐显露出来。经过专业清理,出土青铜器64件,其中19件带有“己”字铭文,还有若干陶器、玉器等,这些器物的风格与商代末年的特征吻合。
  在这批文物中,一件通高34厘米的铜斝引人注目。它器型完整,纹饰清晰,铸造工艺精湛,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代表。更令人惊叹的是一件商代铜鼎,它采用圆腹圜底的造型,搭配三根圆柱形足,口沿下方外侧装饰三组威严的饕餮纹,六条纵向扉棱将纹饰均匀分隔,底部则以细密的云雷纹衬托,显得庄重而神秘,鼎的内壁有一个清晰的“己”字铭文。这件国宝级文物曾走进故宫博物院展出,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考古人员惊呼:遥远的纪国横空出世了吗?
  这些带着“己”字铭文的青铜器很不一般。出土的器物组合完整呈现了当时的礼制体系。更重要的是,这批铜器证实为纪国遗存,其年代比山东其他地区发现的纪国遗物都要早。长期以来,学界对纪国地理位置存在争议,“纪国在烟台”的说法一度流行,而这次的考古发现,明确了寿光作为纪国核心区域的历史地位。
  近年来,经过专业文物修复人员的精心修复,这批珍贵文物在寿光市博物馆常设展出,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触摸历史。
  考古证据表明,今寿光纪台一带的纪国故地,至少在商代就有人类活动,甚至可能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据《元和姓纂》等史料记载,周王室为纪念古代圣人功绩,将炎帝的后代封到纪地(即今寿光)建立纪国。实际上,纪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是东夷部族建立的古国,西周时被封为侯爵。春秋早期,齐国灭掉纪国后,这里改称为剧邑;战国时期属齐国管辖;到了西汉,成为淄川国的治所。
  如今的纪国故城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寿光市纪台镇纪台村。遗址上还留存着夯土城墙残基,能清晰看出内外城的结构痕迹。故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外郭和内城两部分组成:内城应当是上层贵族居住的区域;外郭则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和各类手工业作坊的聚集地。城郭周围遍布古冢,靠近城墙的地方有8处,虽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有的仍高达20米,顶部直径达十余米,考古专家推测这些都是贵族或历代显贵人物的墓葬。
  在纪国故城内,有一座名为纪侯台的高台,当地人也称其为“纪台”。它位于故城东北角,由黄色夯土筑成。如今,这座高台矗立在纪台镇第一初级中学的校园里。
  多年来,纪国故城及周边地区不断有文物出土。城内地面遍布各种陶片,有灰陶制作的器物残片,还有陶制井圈;瓦当种类丰富,有饰有云纹和“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千秋万岁世宜公卿”等文字的圆瓦当,经鉴定为汉代遗物;还有树木纹、树木双兽纹、人面纹的半瓦当,属于战国时期。虽然故城遗址表面多为战国和汉代的遗物,但史料明确记载,清代乾隆年间,一件西周晚期的纪侯钟就出土于寿光纪侯台下。
  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断言:“纪侯钟出寿光纪侯台下,纪侯簋也出于寿光,证明是纪国故都所在,无可疑的。”这件闻名遐迩的纪侯钟,又名己侯钟,清代乾隆年间在寿光纪侯台下出土后,经萍乡刘凤诰、诸城刘喜海、潍县陈介祺等名家收藏,是陈介祺“十钟山房”中十一钟之一,现收藏于日本住友泉屋博古馆。纪侯钟的式样极为独特,它的斡作牛首形,嘴里衔着一个圆环以挂钟钩,这种造型在同类器物中独一无二。
  追溯纪国的历史渊源,离不开这片土地的自然禀赋。早在夏代,潍淄流域的纺织业就已相当突出,《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这段文字表明,当时潍淄流域的渔、盐、纺织业以及矿业都很发达。
  从文字演变来看,到了战国时期,有了“纪”字,所以后世历史资料中多称纪国。
  考古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出土器物上有类似“二人手牵手”的符号,有学者推测可能与“己”字有关。在寿光纪国遗址发现的商代青铜鼎上,就有一个独特的“双立人”图案,与常见的“己”字铭文并排出现。在寿光地区发现的纪国货币上,也刻有“己”字标识,这些都印证了“己”与纪国的深厚渊源。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纪国曾在齐鲁大地一度辉煌。纪国都城设于纪地,疆域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不亚于齐国、鲁国,曾拥有郱(在今临朐)、郚(在今安丘)、鄑(在今昌邑)等邑,在烟台莱阳等地都发现过纪国青铜器,证实这些区域在历史上曾属于纪国。
  从1983年寿光古城村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纪国的经济文化已相当繁荣。自纪炀侯时期开始,纪国更加注重国内经济发展:利用丰富的海盐资源大力发展盐业,同时发展纺织业、农业和渔业,这些举措让纪国国力迅速增强。强盛时期的纪国,曾运用谋略灭掉齐哀公,在山东大地强盛了数百年。
  然而盛极必衰,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齐国大军围攻纪国都城。面对强敌,末代纪侯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将纪国的爵位和剩余土地全部传给投靠齐国的纪季,自己则带领不愿投降的臣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土地。关于他们的去向,成为历史谜团。
  在临沂沂水的纪王崮,当地一直流传着这里是最后一个纪王避难之地的说法。虽然这个传说缺乏直接史料证实,但也反映出老百姓对纪国历史的记忆与情感。后来,纪王崮发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成套青铜礼器、精美的玉器以及整齐排列的车马,显示出墓主人的显赫身份。专家根据墓中铜器铭文和《沂水县志》记载,结合墓葬规格及出土器物等情况,推测有可能是纪国国君或其夫人之墓,为探寻纪国末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线索。
  纪国虽然消失,但它留下的文化印记并未磨灭,“纪昌学射”的故事就是其一。相传,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学射箭。”纪昌刻苦练习很久,即使锥子刺到眼皮也能不眨眼。飞卫又要求他把小的东西看大,纪昌就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起来练习观察,三年后,在他眼中虱子变得像车轮一样大。这时纪昌搭弓射箭,正好穿透虱子中心,而牦牛毛却没断。飞卫高兴地说:“你已经掌握射箭的诀窍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精通的境界。或许,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纪国人的精神内核,由此纪国得以在齐鲁大地坚守数百年之久。此番往事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