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侠
在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华疃一村,有一座古老院落,院落里有一排历经沧桑的小东屋,此房便是当年八路军七支队政治部主任王一之曾住过的地方,也是中共鲁东工委书记纪方华秘密召开会议的地方,被当地村民称为“潍北抗日红房子”。
据史料记载,1937年深秋,潍县中学教导主任王一之等来至潍北华疃村,找到华疃学校校长栾信斋协商后,随即将潍县中学迁至潍北华疃村。学校数十名教师和几百名学生全部安置于华疃村西大门以北庙宇大殿内。王一之和夫人及女儿则安置于华疃村东头积极支持抗日活动,住在当时栾善扬家的一排小东屋内。从此,该小东屋便开始了一系列秘密革命活动。
不久,中共鲁东工委书记纪方华(鹿省三)等一行从淄博专程来至潍北华疃村找到王一之等人,便把栾善扬家的小东屋作为秘密联络点,传达中共山东省委10月中旬召开的关于发动武装起义的紧急会议精神,恢复组建前期被敌人破坏的中共潍县县委。从寒亭党史资料得知,在小东屋秘密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中,决定由耿锡章同志担任新的潍县县委书记,牟星桥任组织委员,薛绍庚任宣传委员,牟龙高任交通委员。同时,会议还研究了有关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等重大事宜。随后,新县委便开始秘密联络潍北牟家温庄村的牟汉华、牟星桥,北仲寨村的牟龙高,耿家小官庄村的耿锡章、耿一斋,柳科村的张德润,于家码头村的于传一,一孔桥村的张玉坡,前河套村的郭焕中,清池村的牟子芳、李贤斋等老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在潍北乡村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领导力量。
经纪方华、王一之等人精心组织和广泛发动,潍北以华疃村为中心的学生、农民中的抗日积极分子纷纷行动,走向街头宣传抗日。华疃小学校长栾新斋是抗日积极分子骨干,他亲自到地主家动员缴出枪弹支持抗日。高里“民先”分队同时截获寿光县政府修械所送往潍县城的一批武器弹药,为筹备八路军七支队武装起义奠定了有利基础。学校的师生们也纷纷走上街头,向村民和过往行人宣传抗日。晚上,王一之、牟耀东、李廷卓、栾新斋等老师,还经常到华疃村东大路进行抗日宣讲。王一之的演讲非常受欢迎,使得华疃村民吃过晚饭后,都不由自主地携家带口静静聚来听演讲。邻村百姓亦被吸引,纷纷前来听讲。抗日宣讲极大激发和鼓舞了华疃及周边村民的抗日热情。随后,纪方华又多次在栾善扬家小东屋和栾信斋家秘密召开武装起义会议,决定在潍北蔡家栏子村举行武装起义,正式打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旗帜。同时任命王培汉任支队长,纪方华任政委,王一之任政治部主任,牟龙高任卫生处长,栾新斋任参谋,耿锡章任副官,薛绍庚负责组织工作。
1938年1月26日深夜,王一之、栾新斋率潍县中学的一批师生及华疃村的栾百庆、栾清湘、栾宿成、栾云登、李超禹、李超岳、孙恒峰、栾学礼、栾祥成等数十名热血青年向蔡家栏子村进发,同潍县城、清池、固堤一带的热血青年共计300余人,于1月27日拂晓在潍北蔡家栏子村举行了武装起义。
此后,八路军七支队以潍北华疃村为大本营,寻找时机痛击日寇。1938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二),驻潍县城的一支日寇部队到潍北地区进行骚扰,驻华疃村的八路军七支队和一批抗日村民,在潍北东南杨村后与湖淋埠村前的一条大沟内一齐杀向日寇,击毙鬼子、汉奸各两人,缴获三八枪两支,子弹、手榴弹各一宗,打响了潍北真正意义上抗日第一枪。随后,华疃村栾汤庆、栾永之、栾会之、栾卓成、栾庆增、栾丕成、李超同、李超众、李月永、李文潭等一批优秀青年纷纷参加七支队奔赴抗日战场。后七支队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是后来26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有10名华疃籍七支队官兵在战场上牺牲:栾庆增1938年在明水牺牲,姜叶举、栾云登牺牲在清河,栾宿成在安丘牺牲,李若信、李超同、李超众均在淮海战役牺牲,栾新斋在临朐牺牲,孙恒峰、栾学礼牺牲地不详。
当年,潍北华疃村栾善扬家小东屋,对组建新的潍县县委和八路军七支队功不可没。据栾善扬的儿子栾云湖老人回忆,王一之老师才华横溢,热情善良,村民见之都恭敬地称之为“王先生”。他白天一般不在家,经常深更半夜才回来。王先生一有空儿,就拿些御敌卫国的小人书读给栾云湖听。其间,栾云湖经常见一些身穿大褂的人来到他家,每次都是客气地说“借个地方用用”,然后就到小东屋里,关上门,围着土炕上的一张小方桌开会。后来才知道,那些人都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和抗日部队的首长。后来,王一之要离开时,栾云湖和父亲依依相送,王一之从兜里拿出一些钱硬要送给栾善扬,栾善扬坚决不要。王一之只好拿出一条军毯作为纪念。部队东去胶东后,王一之两次开会路过华疃村,一次是乘船,另一次是坐火车,曾专程到栾善扬家探望,栾云湖和父亲都送至老远。不久,有人告密栾善扬家小东屋曾住过“八路”,栾善扬被日寇所抓,栾善扬之妻因受惊吓而病故,他们家的房子被日寇烧毁,后经修复才能居住。从此,栾善扬家小东屋被当地称之为“抗日红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