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川
“四通锤”的第三代传人杜瑞麟,作为已故的历史人物,近年来数次出现在潍坊的报刊杂志上。笔者作为杜家的世交,今日也写一写我所了解的杜瑞麟。
杜瑞麟,字祥符,老潍县人,1883年生人,1949年辞世。
杜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十几岁便以打铁为生,16岁拜同是以打铁为生的“四通锤”第二代传人武玺钰为师,潜心研炼四通拳术。24岁即自立门户,打铁之余,也收徒授艺。杜广义上的徒弟很多很多,但亲授嫡传弟子只有陈铭彰、姚殿升、姚殿邦、张寿山、于庆林五人。
杜的恩师武玺钰业去世后,杜的武功在当时的老潍县已无人能出其右。杜为博采众长,让自己的武功更加精深,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大弟子陈铭彰的资助下,由烟台过渤海至东北三省,拜会武林名家,相互借鉴交流切磋技艺。两年多的江湖行走,杜的视野愈加开阔,武功也大有长进,目光心智也大受裨益。后经天津至河北沧州,结识了年长自己两岁的武林泰斗王子平先生。二人各自演示了自己的拳术,俗语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演示完毕二人顿感惺惺相惜。
时主政青岛的沈鸿烈在青大兴体育国术,据记载,登记在册的国术教习所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十几家,到1937年已发展到150多所。由于缺少教头,便在省内外重金招聘武林名人。杜在王子平的引荐下,被青岛国术馆聘为第十九教习所总教头。当时国内很多名家如王子平、韩魁生、杨明斋、张克勤、张鹏福、齐奇海等均在青岛教徒授艺。直至1938年日本全面占领青岛,100多所教习所也不复存在,5000多名习武青年大多跟随沈鸿烈加入了抗日的行列。
在青岛任教头期间,杜与王子平结为莫逆。教习所解散后,王去了上海以行医授徒为业,杜回到潍县仍以打铁授徒为生。王、杜分别后,常有书信往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杜的长孙杜在起赴上海胸科医院做心脏手术,还是王子平的女儿作的引荐。
作为武林中人,让杜瑞麟名声大噪的有两件事。其一是1938年有一日本柔道高手在坊子火车站小广场设擂台挑衅国人。坊子虽小,也是有练家子的,但技不如人,纷纷败于这个日本人之手。坊子武林中人便请杜前去灭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杜欣然前往,那人与杜交手不足一分钟,便被杜一个飞脚踢了个终生残疾。一时间杜声名鹊起,省内外诸多武林中人慕名前来拜会交流切磋,成为坊间美谈。
第二件事,现今年龄在70岁左右的老潍县人几乎人人皆知。当年老潍县的南北沙滩是江湖艺人的荟萃之地。耍耍儿的、卖艺的、经商的、出力的,市井百态各色行当在这里应有尽有。1946年,号称济南第一跤的大力丸来潍在沙滩设擂,且点名要会会杜瑞麟。大力丸,济南人,名佟顺禄,由于人高马大,江湖卖艺兼营大力丸,故得此绰号,他也以此绰号为荣。时杜年已六十有余,那大力丸三十出头,正值旺年。杜生平为人低调,厌好勇斗狠,对大力丸的叫嚣不屑理会。但杜的几个徒弟忍受不了大力丸的狂妄,上场与大力丸交手,结果个个败北。伴着观众的叫好声,大力丸愈加嚣张,竟爆出粗口。杜那几个失败的徒弟添油加醋地向师父一番学舌,杜听后说:真欺负咱铁匠市无人了,走,咱爷们去会会他!杜进场便说:你不是叫号吗?我来了。两人即无武场上应有的拜揖,也无客套寒暄,只听大力丸咬着后槽牙说了句:得罪了,便向杜的要害处袭来。面对穷凶极恶的大力丸,杜以一个单叉子(四通锤以守为攻的经典招术名称)化解了大力丸的进攻,随后侧身一肘正中大力丸面门,那大力丸“噔噔噔”向后踉跄几步仰面朝天倒在地上。杜瑞麟大步向前,一把拎起大力丸,高高举起奋力将其掷于场外。全场叫好声、掌声久久不息。此事不胫而走,传得沸沸扬扬,竟成了潍县的头号新闻。
杜瑞麟一介武人,一生未有败迹,独步潍县武林三十几年,这在老潍县武林中是绝无仅有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抗日游击队打造军械,因汉奸告密,被驻潍日军744部队逮捕,押入铁路南大营,幸经潍县望族大户多名乡绅联名具保,杜方得脱身。
杜最出色的徒弟当属陈铭彰老先生。此人文武双全,且颇有家资,还被政府授予红色资本家的称谓,当选潍坊市第一届政协委员,荣膺潍坊第一任武协主席达十年之久。笔者很小的时候在杜家见过此人,身高一米八左右,穿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身材匀称骨骼清奇。杜瑞麟的儿子称他为“七哥”。2017年市武协召开表彰颁奖大会,杜瑞麟、陈铭彰师徒二人都被授予武林名人的称号。奖品证书均为杜、陈的后人代为领取。杜的另外几位嫡传弟子,虽未评上武林名人,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均为潍坊武林中的“大佬”级人物。
1948年潍县解放,杜将打铁作坊交由唯一的儿子打理,自己在城里十字口大办武场,传授“四通锤”技艺,报名习武者二百余人。让人唏嘘的是在杜瑞麟决心将“四通锤”发扬光大之时,被一场意外的火灾烧伤,十几日后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