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两创”推进美德健康新生活的逻辑内涵

(2023年03月2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之凡 王璇
  以文化“两创”推进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的逻辑内涵,可以理解为文化“两创”和美德健康新生活的辩证关系,本质上就是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是文化生产和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化塑造人的生活方式。
  一、社会生活是文化生产和创作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文化生产和创作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论述初民社会文化起源时指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由此可见,作为初民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的产生,源于初民所处的生存环境,源于初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毛泽东思想,在论述文化与社会生活关系时鲜明地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在这里,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艺、“五四”新文艺、左翼革命文艺的系统总结,立足全民族抗战的新形势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出了社会生活是文化生产和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论断。正是在这一伟大科学论断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批判继承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方针,指导了延安文艺运动,产生了诸如《东方红》《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不朽的红色文化经典。
  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第三个问题时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由此表明在新时代,社会生活是文化生产和创作的唯一源泉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文化塑造人的生活方式
  文化塑造人的生活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固有观念,孔子认为诗、礼、乐这些文化活动,是人涵养品德、修炼身心、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进一步指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阐明了礼乐这些文化活动在塑造人的生活方式和促进国家社会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种固有观念影响到了近现代社会革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讲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之后,鲁迅以文化(主要是小说和杂文)的方式,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改造国民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旧思想、旧习惯,实际上也是通过文化来重塑符合现代民主社会要求的新的生活方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代表着革命的前进方向,共产党人在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延安文艺运动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革命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情感和意欲”“革命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相统一”等主张,其内在逻辑,便是以革命文化塑造革命生活,以革命生活推动革命斗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无愧于”,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是文化塑造人的生活方式的传统观念和历史经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委党校  潍坊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