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新区新昌经济发展区棚改安置小区治理模式创新

(2023年03月2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文/图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城市社区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棚改安置小区将普遍经历群众从村民向居民转变的过渡期,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公共设施维护、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点难点。
  面对安置小区治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高新区新昌经济发展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居民融合为目标,深化小区治理,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社、开发公司、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双报到”单位、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探索建立了“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小区治理模式,解决了一批矛盾和难题。
  社区党委统领
  多方参与共治

  集中居住棚改小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理方式的特殊性,需要在普通小区治理方式上进行完善提升。“党委引领,物业公司、合作社、驻区单位、‘双报到’单位共驻共建、联动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是破解小区治理困局的关键,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昌经济发展区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薛兵介绍。
  为了更好地破解治理难题,发展区完善社区“大党委”制度,主动吸纳物业公司经理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成立物业联合党支部,实现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100%;完善“精·红”网格化管理,合作社干部和物业人员担任楼宇“网格红管家”,确保责任到位、包靠到人;定期召开“多方联席会议”,形成小区治理常态化联动机制,有效解决物业管理、小区治安等问题768个,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消防安全一直是困扰棚改安置小区的“老大难”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不少消防设施已经超过质保期,维修难度大、费用高。新昌经济发展区浞水社区迎难而上,社区党委牵头联系街道物业办、安环办、开发企业、物业公司等召开“多方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协同推进整改进度。消防中控室控制面板、烟感器线路与楼栋信息不匹配,需要一一进行现场确认,费时费力,社区“红管家”不怕麻烦、密切配合,与维修人员跑遍每一栋楼确认信息,利用10天左右时间完成信息匹配,解决了整改过程中的最大难题。
  楼道内杂物乱堆乱放、电动车上楼充电、夜间无人巡逻值守等安全隐患在不少小区都存在。面对物业管理短板,新昌发展区积极链接有效资源,融合多方力量,将网格“红管家”、党员志愿者组建成“红色领航护卫队”,每天晚上对楼道、小区进行秩序整理和夜间巡逻,弥补物业人手不足的问题,有效保障居民安全,为棚改安置小区成功治理夯实了基层基础。
  创新联动机制
  治理趋于精准

  新昌发展区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抓起,从痛点、难点解决起,从“细枝末节”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面对小区人口多、日常事务繁杂的境况,寨子社区建立起“红管家”微信服务群,通过居民反馈问题,进行归集分类,提供精准服务。社区自办问题,协调物业公司在24小时内尽快协调解决;上级协办问题,上报发展区联系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并于3日内回复办理情况;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
  家住寨子小区的王者随通过微信服务群反映了楼道灯不亮的问题,“红管家”和社区工作人员立马携带工具赶到现场进行问题排查,及时更换了灯泡。仅1至2月,发展区便解决居民各类需求986件。
  发展区积极探索网格治理工作模式,通过有效发挥微网格服务作用,为安置小区治理开辟了新路径。“我们通过设立‘居民信息登记台账’,切实摸清居民情况,对困难群众、孤寡老人、贫困户等进行分类管理,有效实现精准化服务。”发展区办事处副主任姜祚介绍。
  做活融合文章
  提升幸福指数

  新昌发展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与居民融合互动,做活融合文章。
  “这个小板凳真是太方便了,你们想得真周到!”家住健康八号小区的84岁居民李杏芳坐着小板凳上电梯,不时夸赞道。
  在此之前,社区“精·红”网格“红管家”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老人们在乘坐高层电梯时站立较累,希望能够设置座椅,让他们可以“歇歇脚”。经过多方实地调研,发展区联合新昌社工站、潍坊春雨义工先后把285个爱心小板凳投放到小区电梯内,方便老人乘梯使用。
  为解决辖区居民暑期托管难题,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发展区精准对接孩子、家长的实际需求,联合新昌社工站开办“快乐成长”暑假托管驿站,借助多方力量,邀请老师志愿者,围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艺术培训、健康科普等主题相继开展活动20余项。
  通过推进棚改安置小区治理创新,新昌经济发展区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不断提升,社会秩序和谐安定,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