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光照亮美好生活

(2023年03月3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传承弘扬非遗任重而道远。作为全国首批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为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近年来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在社区”活动,让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文/图

非遗为社区发展开拓新路径
  “从叶尖开始绣,这样可以把握整体走向,绣出的叶子才飘逸灵动……”3月28日,在奎文区大虞街道大虞社区“非遗刺绣在社区”活动中,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银凤耐心地为居民讲解刺绣知识。大家神情专注、潜心聆听,迫不及待想体验一把刺绣乐趣。
  从穿针引线开始,下针、布线、颜色搭配……绣花针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丝线在一双双巧手下,慢慢变成了鲜艳的花朵。“第一次接触刺绣,老师手把手教,你看我已经学会倒针法了。”居民李月珍对记者说,活动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日后还能用于日常。
  潍坊文化底蕴深厚,手工艺项目丰富,保护非遗具有重要意义。在李银凤看来,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居民可以更好地掌握刺绣技艺,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可以挖掘非遗对社区的价值、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妇女掌握刺绣技艺后,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大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菲表示。
  近日,在东上虞红炉文化馆的锻制技艺操作间内,讲解负责人潘宝金边为居民讲解,边将红炉点火烧热后,有节奏地拉着风箱,催动着火势。“近年来,来我们这里学习的居民不计其数,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潘宝金说。
  社区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空间,为探讨非遗扎根社区的实践和机制,近年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与社区联合开展“非遗在社区”系列主题活动,开拓了非遗为社区发展新路径。广文街道东上虞非遗社区“四融四态”建设模式,就是一项为建设可持续性新型社区而进行的创新实践。
   “非遗在社区”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我剪的是窗花,学会了回家要教给我的孙子……“近日,在临朐县城关街道龙翔社区,居民李爱花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十余名社区居民在轻松的氛围中,跟随临朐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孙立娟学习剪纸艺术。
  活动中,孙立娟通过讲解剪纸发展历史、剪纸文化以及剪纸的分类、题材等,手把手指导居民剪出满意的艺术作品。在她的指导下,居民个个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中,小心翼翼地折叠、剪裁,碰到难题还会一起交流解决,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剪纸浮现在眼前。
  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非遗在城市基层社区中的传承活力,让非遗走进社区、走近群众,近日,临朐县“非遗在社区”培训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临朐剪纸、绳艺、钩针编织技艺、临朐手绘年画、面艺等市民喜闻乐见的项目走进了临朐县龙翔、东苑等十余个社区,培训社区居民达200余人。
  2022年6月,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保护,增强非遗在城市基层社区中的传承传播活力,推动非遗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临朐县成功入选,这是潍坊首个入选试点。自入选全省“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以来,临朐县强化“非遗在社区”示范引领,打造“沂风朐韵”“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吸纳优秀非遗项目60余项,在全县14个镇(街、园、区)打造“非遗在社区”规范化示范点35处、标杆示范点13处。推动“非遗在社区”规模经营,成立“非遗在社区”工作专委会,制定出台《关于鼓励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着力做好非遗与市场结合文章,累计研发临朐红丝砚、石雕、黑陶瓦盆等11个系列、1000余种文创产品。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全力打造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构建了市、县、乡镇、社区四级文化传承体系,形成了全域范围时时、处处、人人参与、关心爱护非遗的良好局面,推动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为千年潍水文脉注入了新活力。同时,我市以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为抓手,进一步强化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文化驱动力、精神凝聚力和城市影响力。
  潍坊市非遗资源丰富,保护成效突出,非遗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是全国首批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在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中,充分发挥非遗在城市更新中的“粘合剂”作用,构建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潍坊样本。推进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了非遗在基层社区广泛传承传播,让众多本土非遗项目在社区生根发芽,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