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民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隐士介子推的。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载有“介子推守志焚绵山”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由于受朝中奸人陷害被迫外逃。逃亡途中,正当重耳求食不得饥饿难挨时,追随他一起逃亡的介子推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熟肉,重耳吃了之后才知道是介子推大腿上的肉,重耳非常感动。这就是有名的“割股救君”的故事。后来,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后,随他一起逃亡的众臣都受了封赏,唯独漏了介子推。后在旁人提醒下,晋文公急忙派人去请,但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又带人到绵山上请,他带着群臣部卒找了几天都没找到,最后只好将绵山三面放火,只留一面出入,想用大火将介子推母子逼出绵山。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也没出山,而是被大火烧死在一枯柳下。“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祀之……焚林之日,及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
民间流传下来的寒食节也是三天,头一天是“一百五”(冬至至寒食是105天),民间有“一百五,要添土”的习俗。就是这天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家里的男人要早早起床,扛着铁锨,去给自家的祖坟上添新土,以示人丁兴望,子孙满堂。第二天是大寒食,到了下午,主妇早早准备好熟鸡蛋、水饺、酒、纸钱、香烛等祭品,太阳落山前,男人们提着这些东西,到祖坟上焚香烧纸祭拜。第三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明,也叫清明日。这天一大早,小孩子们要早早起床,到野外折来柳枝、柏枝,挖来老公花,一起绑吊在灶顶上,民间有“老公花,吊屋巴,蝎子、蚰蜒不敢到家”的说法。再用柳枝拧圈套在家里养的狗脖子上,有“一年不招狗苍蝇”之说。主妇们早晨起来,忙着擀面饼、煮鸡蛋、炒菜。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饮酒过节。清明这一天,还是传统的耍日子。旧时,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吊秋千,有“秋千上梁,吃穿不愁”之说。清明节打秋千,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人口多的村庄,往往在街口或场院里吊大秋千或转秋千,全村人一起同乐。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集体在村内空场上吊了个两丈多高的大转秋千,几个人才能推得动。村里的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各显身手。一个个似流星飞驰,飞天下凡。围观者竞相喝彩,乐趣无穷。秋千场上,还是未婚男女谈情说爱联络感情的好地方。小孩童们不参与大人的耍,他们除了打自己家的小秋千外,就是到野外放风筝,做游戏,疯跑疯玩。一直等到母亲喊破了嗓子,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如今,清明节期间,青壮年大都在外地打工挣钱,村里也很少吊大秋千或转秋千,但过寒食祖坟添新土、祭祖、吃鸡蛋、擀面饼等习俗,在农村却一直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