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文/图
在近日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公布的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中,峡山区岞山街道岞山村成为潍坊市唯一入选的村级组织。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岞山村的乡村治理有何诀窍?11月20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这个拥有1117户3065口居民的村庄,探寻岞山村的善治之道。
善治在为,有为干出新气象
2017年,岞山村由原先的岞山前、中、后三个村整合而成,人口众多,基础不一,实现村庄的有效治理是摆在岞山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岞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则辉告诉记者,岞山村推行的是精细化管理,村“两委”班子就是村民的“专职服务队”,全村设立12个片区,村“两委”成员和小组长每人包靠一个片区,变“群众跑上来”为“干部沉下去”,打通基层治理服务“最后一米”。
村庄治理核心在于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岞山村充分发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作用,坚持党员带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村级治理,通过召开听证会、调解会有效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配合和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
对于关乎村庄脸面的人居环境工作,岞山村“两委”班子和小组长常年坚持带头义务劳动,同时注重发动群众参与,村委与每家每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房前屋后的卫生、绿化和村容秩序,由各户自行负责,形成了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
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正是这种上下齐心的努力,实现了村庄的有效自治。
如今,走在岞山村中,村舍规划齐整,道路宽阔整洁,几条主干大道均建成了“光伏街”,绿电小菜园、光伏充电桩散居村舍之间,一个现代化的和美乡村赫然入目。
善治在谋,谋出发展新空间
治理好村庄,根本要有钱。岞山村抢抓机遇,把峡山区第一个光伏村试点项目争取过来。
在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过程中,岞山村与华电集团合作,探索创新了光伏开发“岞山模式”,建设了道路光伏2035米、沟渠光伏172米、广场光伏1360平方米。仅通过光伏开发一项,村集体每年增收近30万元。
现在的岞山村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光伏特色村。村里建设了光伏停车场,上面铺设光伏板,下面改造成停车位,安装了7个充电桩。建设了光伏光影长廊,成为夜间一道亮丽风景线。利用闲置地块建设了绿电小菜园,通过光伏发电作为动力进行灌溉,通过示范引领,带动1100余户建设菜园5.3万平方米。村党总支还牵头成立了全区首家集体性质村办企业——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统一的种子、肥料,打造有机庭院蔬菜。
岞山村还积极谋划更多产业项目,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引进企业,大力发展秋桃和葡萄采摘、有机葱种植、民宿经营以及康养度假等产业项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善治在和,和谐育出新乡风
治村在治家,治家在重孝。就在近期,岞山村开展了一场以“弘扬孝德文化、共建和美乡村”为主题的敬老孝亲活动。给父母梳一梳头、正一正衣冠、洗一洗双脚,村民在这场朴素而又充满温情的孝亲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了尊老孝老意识。
岞山村目前有75岁以上的老人210人,老有所养是实现家庭和谐的基石,岞山村积极探索和强化孝德教育,让孝亲敬老之风根植于村民内心。
“我们不仅要对父母尽孝,更要将孝道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孝心温暖家庭和社会。”获得岞山村“孝德之星”的村民王树松这样说。
王则辉跟记者介绍说,岞山村坚持孝德治村,大力弘扬孝德文化,组织开展了孝道文化讲座、孝道故事分享、孝道主题展览等一系列活动,激发村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孝亲成为岞山村村民的一种行动自觉。
孝德引领,和美的文明乡风成为岞山村推进乡村振兴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