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房产

潍坊科技学院

创新打造“五融合·三特色·七提升”课堂教学模式

(2023年11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亚欣 文/图

  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全面把握产教融合下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以“五业贯通”理念为指导,创新打造“五融合·三特色·七提升”课堂教学模式,以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统筹推动一体化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实行全过程学业评价
  该校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相融合、教学课堂与企业环境相融合、教学师资与企业大师相融合、教学模式与产业技术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形成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思政三大特色,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持续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做到产教融合下课堂教学的七大提升。
  实行“N+1”课程考核,打破“一考定成绩”考核方式。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考核、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单元测试次数根据学分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平时成绩和单元测试成绩有明确的赋分标准。期末考试命题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创新能力,原则上期末成绩权重不超过50%。推行“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采取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鼓励工科专业结合生产实际增加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内容,通过创新小论文、开放课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索开放式命题、创作型考试的“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提升教师发展水平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与设计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该校着眼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和人事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培养培训体系,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副高级及以上教师623人,硕士及以上1585人。其中,国家级人才6人、泰山系列人才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人、齐鲁名师2人、山东省首席技师3人、鸢都系列人才4人,博士422人,3个省级青创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内研外引,大力推进校院两级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教师质量。
  通过举办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多途径促进教师相互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强化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立项校级课堂教改课题,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研究动力。利用名师示范授课、跟堂观摩教学、课堂教学实战等,锤炼教师教学改革技能。通过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加大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中的权重,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激励机制。
  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制定课程标准、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深化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领导干部及有关职能部门听课制度,健全院系过程教学检查全覆盖制度。
完善课堂教学管理 确保改革成效
  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该校课堂教学质量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态度等多个评价指标,充分将实际和理论相结合,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关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提升教学效果,该校更新教学管理思路,建立严格的课堂教学质量监管机制,着重加强教学的管理和疏导,教管结合,做到管中有教、教中有管。
  科学设计学业评价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稳妥推进,务求实效。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根据课程特点,组织授课教师研究制定科学严谨的全过程学业评价大纲,明确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规程等,经所在院系论证通过后实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机制。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组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指导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落实课堂教学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日常监督,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成效。
  先后出台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实落实教师激励、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经费保障、质量管控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今年2月份,潍坊科技学院入选山东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