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版:潍坊迎新年再出发

巧手捏泥塑 “龙娃”迎新春

(2023年12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娃迎春”作品。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文/图
  “这组泥塑作品我取名‘龙娃迎春’,借此恭贺大家龙年大吉。”近日,寿光市圣城街道泥塑艺人范光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新作品,一组惟妙惟肖的“龙娃”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范光的家,房间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或三五成群、或单独成像,造型质朴,颜色艳丽。今年70岁的范光正在桌子前制作一件泥塑“龙”,他用工具切切抹抹,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泥塑“龙”跃然眼前。只见这件泥塑“龙”双目圆睁,威风凛凛,一个大大的“福”字增添了几分喜庆氛围。
  记者注意到,范光摆放的这组“龙娃迎春”格外引人注意。九个面带微笑的“龙娃”分别手捧大红灯笼、苹果、西瓜、白菜、玉米、棉花等。龙体绘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此外,为让“龙娃”看起来活泼生动,在制作过程中,配色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传统色彩。其中,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绿色代表生机盎然,黄色尽显尊贵之气。细看这些“龙娃”造型,有的在向人们招手,有的龙口微张,形态逼真,呆萌可爱,表达了范光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对范光来说,制作泥塑观察力和耐心缺一不可。“‘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做好这组作品,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历时一个半月才制作完成。”范光告诉记者,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故宫九龙壁及民间传说,作品既保留传统文化底蕴,又注入现代人的审美。
  谈起制作难度,范光表示:“泥塑与绘画有所不同,泥塑受材质所限,不像绘画那样可以自由伸展,只能用含蓄的造型表达创作意愿。”
  范光与泥塑结缘,源于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很少有玩具。下雨过后的泥巴,就成了范光最好的消遣。那时,范光常常根据喜好捏出各种形状,玩着玩着就上了瘾。为让泥塑作品精益求精,他曾到天津美术学院进行深造,通过刻苦钻研,将普通人眼中的泥巴“玩”出了新高度。近年来,范光制作的一系列泥塑作品,还原乡土民俗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