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版:潍坊迎新年再出发

让“春天的事业”温暖更好潍坊

——我市“六抓六提”推动残疾人事业新发展综述

(2023年12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周景宇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是一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残联大力实施“六抓六提”行动,努力推动全市残疾人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中国残联、省残联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市调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市残疾人工作多次做出批示,儿童康复救助等三项工作列入民生实事。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两名残疾人选手分获3D打印第一名和剪纸第三名,作为表现突出单位被省残联表扬通报;在第四届杭州亚残运会上,我市两名残疾人运动员获得三枚金牌;“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我市共募集资金1106万元,继续位列全省第一名。全省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班和“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市举办,争取“如康家园”长效运行机制等三项省级创新试点。
1
  抓惠民实事
  社会保障实现提标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做群众之所盼,把“急难愁盼”的惠民实事做好做扎实,才能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助学工程助力学子圆梦。我市实施助学工程,为7740名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子女发放了1026万元助学补助金,为120名残疾大学新生发放励志助学金共计51.2万元。
  “鸢都惠残保”为残疾人保驾护航。我市实施“鸢都惠残保”项目,投入665万元,为全市22.48万名持证残疾人每人购买3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赔付率接近100%。
  康复救助保障残疾儿童健康成长。投入2093.5万元为2268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对143名残疾儿童进行免费人工耳蜗植入、唇腭裂和肢体矫治手术,发放儿童辅助器具3016件。
  无障碍改造让残疾人有“爱”无“碍”。投入200万元为1403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智能化无障碍改造“五单”工作模式被《中国残疾人》杂志刊发推广。
  残疾人补贴得到充分保障。为17万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2.87亿元,投入502.8万元为1800名就业年龄段有托养需求的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31452名残疾人继续享受脱贫政策。
  创新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标准化”国家试点通过验收;《山东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重点联系地区等三项省级试点正探索形成“潍坊模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潍坊设立首家工作处。
2
  抓精准康复
  康复服务实现提质

  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通过精准康复满足不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不断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深入开展重点联系地区工作,全力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水平。对21.51万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完成19.68万名残疾人的家庭医生签约,发放辅助器具8769件,为180名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
  争取社会资金340万元实施“希望之光”项目,为18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
  加强对37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举办2期111人康复人次培训班,开展为孤独症儿童建设“鸢康小屋”活动。
  为1500名残疾人实施中医药康复治疗项目,减免康复费用405万元,让他们肢体得到康复的同时改善了体质。
3
   抓职业技能 就业创业实现提能
  保障残疾人就业创业既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职业幸福感,是实现自强自立的重要途径。
  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出台《潍坊市用人单位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办法》,对用人单位每超比例安置1名残疾人奖励8000元。
  对已建设成的164家“如康家园”在满足日间照料、康复服务、辅助性就业基础上,构建“6+1”服务模式,将每一家“如康家园”确定为爱心单位结对帮扶点、党员干部社区报到和党性教育点、扶残助残志愿活动点、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社区微就业车间,积极实施“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辅助性就业”。
  扎实做好残疾人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全省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班在我市举办,为2000名残疾人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30多场,提供岗位750多个,审核按比例就业企业1459家4717人,帮助有就业意向的高校残疾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
  投入107万元,扶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奖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标兵,鼓励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
  打造“齐鲁手创·潍坊盲按”品牌,助力76家盲人按摩机构进行规范化建设,扶持重庆开州东西部协作资金60万元。
4
  抓基层基础
  组织建设实现提速

  残疾人事业千头万绪,核心就是要服务好、保障好残疾人的生活和工作。怎么做、如何做好,组织建设是突破口。通过加强残联系统基层组织建设,打通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米”。
  今年,我市召开潍坊市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换届工作。
  深化党建引领下残疾人网格化服务管理“1+2+N”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残疾人服务网格12708个,网格员16273名,高标准完成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
  加快落实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一次办好”工作,深入推进助残一件事工作,全年新办残疾人证22017人,全市持证残疾人达22.48万人。
  联合市检察院设立“残疾人公益诉讼联络站”,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全年维护残疾人权益事件607起。
5
  抓社会共融
  社会氛围实现提效

  随着社会助残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残助残文明实践,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
  组织开展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市领导带队对残疾人定点机构和家庭进行走访慰问。
  举办“聚力如康·共享阳光”系列助残活动,发放奖励补贴和辅助器具共计65万元;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
  会同宣传部门开办“自强扶残助残”专栏,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发布信息85篇,央视新闻、《华夏时报》等分别对我市庞天宇、丁二伟等自强模范进行了专题报道。
  提升残疾人文体工作水平,连续两年举办残疾人冰雪体验节,开展残疾人书法、田径、乒乓球等项目集训3期,储备各类残疾文体人才77名,每个县市区建成一处残建融合文化服务中心。
6
  抓党建融合
  制度保障实现提优

  坚持党建带残建,积极搭建红色助残“情满鸢都三小三融”党建服务品牌,当好残疾人的“小棉袄、店小二、小保姆”。
  抓好“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举办中国残联八代会精神宣讲。
  优化干部结构,在全市残联系统干部队伍中开展提升“五种能力”、锻造“五种作风”行动,为残疾人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下一步,市残联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抓民生促提标,社会保障更加全面;抓技能促提能,就业创业更加扎实;抓康复促提质,服务质量更加精准;抓融合促提效,助残氛围更加浓厚;抓基础促提速,组织建设更加夯实;抓党建促提优,制度保障更加完善。不断谋求潍坊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贡献残联力量。
  (本版图片由市残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