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专版

04版:专版

家乡的于河

(2024年01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剑侠

  我的家乡位于潍北白浪河畔的华疃村,村子东依白浪河,在村西还有一条叫作于河(旧称圩河)的河流从西南方向而来,在我村以北的后岭村与白浪河交汇于一起,手牵手向着渤海莱州湾静静流去,鸣奏了一曲古老而又美丽的岁月之歌。
  于河系当年改道而来。据史料记载:1950年于河改道前,潍北西部的大于河和小于河都流经潍北西部地区。大于河的源头位于昌乐县方山脚下的响水崖一带,向北跨过胶济铁路直达流饭桥,然后向东北方向流经潍北王固庄、双杨店、高里等,在西冯村与来自寿光的桂河汇交入海。小于河发源于潍城区浮烟山南麓的明宗山脚下,向北穿越胶济铁路经大台、辛正、阙庄、张庄、戈翟、柳科等村后,向北注入大海。
  1950年春,山东省胶潍水利工程由省委、省政府与昌潍地委、专署组织人员组成河道治理工程指挥部,进驻潍北安固村(现属寒亭区开元街道)安营扎寨,组织上万名民工进行河道治理。
  在于河改道治理中,根据省胶潍水利工程指挥部方案,从潍北徐家村大于河古道向东北方向开挖一条新河道。然后,将原大于河与原小于河一并汇入新于河,至潍北后岭村汇入白浪河。新于河北端原大于河古道保留,原小于河改名为“小河子”(上世纪70年代开展小河子东移工程,又从潍北三埠子于河北岸新建涵洞向潍北开辟一条新河道,命名“丰收河”,向北流入大海)。
  多少年后,新于河以北的原大于河旧河道早已干枯,只有潍北西冯村(现属寒亭区高里街道)的大于河古道与从寿光方向流入的桂河合为一体流入大海。
  家乡享受着于河水的滋润。当时的于河清澈甘醇,女人们在河边洗衣裳,孩童们在河边打闹嬉戏,鱼儿在河里尽情畅游,蜻蜓在水面上飞舞点水,激起的层层涟漪令人愉悦。还有河边水草中深深的蟹子窝和一群群漫游的小蝌蚪,诱得我和小伙们总是流连忘返。在大雪飞舞的冬季,于河那明亮如镜的冰面给我们提供了滑冰车和打陀螺的极好机会,欢声笑语在于河轻轻回荡。
  于河水无私地浇灌着两岸的土地。小时候,家乡的村民们在于河岸边的农田里种粮种瓜时,都是一边哼着欢快的小曲儿一边从河中担水。乡亲们劳作之余,会不约而同地挽起衣袖走至河边捧起河水一阵畅饮,嘴里还不住地赞叹:“这河水真甜啊!”
  由于河水浇灌及时,家乡产出的地瓜、小麦、玉米等又香又甜,连年高产。当年我的姥爷赶着马车送公粮那清脆的鞭声犹在回荡,我推着独轮车从生产队场院喜领丰收粮的那份喜悦,还有姥姥用新粮为家人做的煎饼卷大葱,至今甜蜜在心中!
  大桥的传说与旧闻神秘感人。前些日子,我与几位文友从安顺路向北沿大于河走访,在大于河流饭桥桥头,家住附近的退伍老兵魏鑫说,相传当年在大于河上建桥时,河上游村庄的民工都积极参与,他们以桥为家,废寝忘食赶进度。他们的家属把做好的饭菜盛入木盒中,写上自家男人的姓名,而后放于河中顺流而下,流到建桥的工地,民工们各自相认,场景感人。大桥建好后,人们便将此桥命名为“流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