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专版

04版:专版

学会独处,获得坚韧的力量

(2024年01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园园

  前段时间偶然发现了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小说,便在闲暇时间拜读了此书。读完就像是听家中老人讲述了一个漫长的身边人的故事,简单而又琐碎,亲切而又真实,用淳朴的语言表达
  抽象的哲理,令人回味。
  这本书被很多评论家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是刘震云老师以故乡河南延津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人民群众,语言淳朴而内容丰富。从书名《一句顶一万句》就能看出,全书的内容是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句契合心灵的话能让人精神共鸣,找到挚友,摆脱孤独,能抵过一万句无用的话。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有关,描述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主人公吴摩西从小到大经历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成长的路上也逐渐失去能“说得上话”的朋友,最终在丢失了他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后,他不得不走出延津,去寻找她;后半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几十年后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人,又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绵延百年,这两代人素未谋面,但命运却促使他们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读完此书,有两点较深的感触,一是感叹于生命的顽强以及人对于精神追求的执着,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勇往直前,即使濒临绝望,也会义无反顾地追寻“一句顶一万句”的对得上话的挚友;二是消解了我对于孤独的恐惧,就像作者所说的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孤独之中,真正能温暖灵魂的朋友还是少数,所以大多数时间我们要学会自处,能够与自己对话,也就无畏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