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霞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喜欢读历史的书籍,中华文明浓厚的历史底蕴,就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诗,承载了祖先们的智慧结晶,在时光的长河中矗立起永恒的丰碑。
我喜欢阅读历史书籍,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人和事件,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从考古看中国》就是一本这样的书籍。它汇集了众多著名的考古专家和学者的智慧结晶,向读者展示了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对于每一个想了解、追溯中华文明历史的人,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插图介绍了一些热门的考古发现,比如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和海昏侯墓等。同时,它还介绍了一些珍贵的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清华简、睡虎地汉简以及敦煌汉简,这些出土文献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不仅适合对考古感兴趣的人阅读,也适合广大读者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探究文明进程,《从考古看中国》让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路径有索可循,应该是这本书的主旨。全书分多元一体篇和史料传承篇两部分,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青铜面具与人像、青铜神树以及金杖的用途,简牍帛书所用的材料、记载的内容等,尤其是一些历史细节丰富了我对我国古代的认知。
《从考古看中国》中的考古发现和科学普及,让我认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诸多考古学文化的神秘面貌,给我打开了一扇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和理论方法去认知中国远古文化的大门,将国宝级文物从“象牙塔”转化为历史常识走向社会大众,重塑了我对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的认知。
宏微并举,再现历史辉煌是《从考古看中国》这本书的特点。这本书在于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无论是埋藏于地下的巨大陵墓、城址、各种手工业作坊、窑址、村落,还是一件件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器具、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动植物的残迹,都以它“生命史”上的真实状态展现在今人眼前,触手可及、真实可信。
《从考古看中国》是研究中华文明史的一手材料。日用而不觉、透物见人,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考古学“物”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考察。通过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点滴实物来观察,体悟其背后不同时代的人与社会、人的信仰与精神、人的审美好恶等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根基,通过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建立对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少见,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北非的古埃及文明等,但是,这些古文明无一例外地要么走向灭绝,要么其文化传统因为异族入侵、文化转型而被中断或改变,唯有中华文明维系了五千年,文明传统未曾中断。
《从考古看中国》这本书从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汉字)等载体入手,进而深层次地揭示出以“中和”思想为中心的核心观念是如何体现于社会主导文化和国家文化之中,总结出诸如“择中建都”、都城“择中建宫”、宫城“择中建宗庙”,都城、宫城辟四门,都城城门与宫城正门均为“一门三道”等形而下的物化载体,其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与“家国一体”的思想。
《从考古看中国》延伸了历史轴线,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除了宏观叙事外,这本书在礼乐制度、日常器用、服饰衣冠、语言文化等社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用丰富的资料和细节,客观而翔实地展示出各民族之间彼此交往、相互影响、融合演化的科学证据和历史轨迹。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在于古迹和建筑,更在于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从考古看中国》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人类不断进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