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 写好生态答卷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4年12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鲁金华 何源
  翻开今年我市生态环境交出的“成绩单”,数据给出最有力的说明:截至12月16日,全市空气优良天数254天;国控、省控以上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分别为71.4%、60%,16个县级及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提前完成“十四五”总量减排任务……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力推动的结果。
  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一七五一”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力推动留下“潍坊蓝”、守住“生态绿”、护好“一方净土”,将生态、绿色深深镌刻进城市基因。
重塑蓝天碧水底色 生态环境向好向优
  “大街小巷满眼绿色,白浪河、虞河风景秀美,风清气爽,在这里生活真幸福!”说起对于潍坊生态环境的感受,生活在潍坊的市民、外地来潍的游客不约而同地表达出这样的赞美。
  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不仅让生活在潍坊的市民如沐春风,也吸引了一批批特殊的“客人”驻足栖息。
  近日,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一群灰鹤翩然来到龙池镇,它们在湿地、麦田间或悠然踱步或引吭高鸣,为这个冬季留下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虞河景区宝通街以北段,因为生态秀美、食物充足,一群白鹭在此安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城区一片美丽的风景。
  一群群珍稀鸟类由原来的“稀客”变成了如今的“常客”,是我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果的生动例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对“绿色大考”,我市从细处着手、从实处出发,高标准抓好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推进年度重点任务26项、支撑项目205个,建立实行每月环境形势分析及通报、突出问题重点攻坚、末位表态发言、工作不力函询等机制,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聚焦擦亮蓝天底色,紧盯“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大污染源,加大治污减排力度。今年以来,实施异味整治、氮氧化物提标等涉气治理项目119个,排查整治涉VOCs等环境问题1173个;推进低效落后小煤电机组关停淘汰,争取补助资金5539万元,保障农村清洁取暖改造项目平稳运行;推动14209辆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和97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提前一年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安装联网工作;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共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问题1221个。
  ——聚焦守护水清岸绿,锚定“保水质、增颜值”,接续开展冬春季水质巩固提升和汛期河湖水质问题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污水基础设施、湿地修复等重点涉水治理项目87个。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动青州大郇、赤涧等水源地调整,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71个。加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落实“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推进重点任务项目310个;落实湾长制工作要求,累计巡湾174次,整治涉海环境问题35个;持续开展“净滩”行动,共清运海洋垃圾140余吨。
  ——聚焦呵护一方净土,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将106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组织31家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抓好关闭搬迁企业优先监管地块管控,纳入国家“十四五”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的4个重大工程项目已全部完成。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共完成14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巩固提升行动,发现并整改问题532个。
  今日之潍坊,一座座秀美山川、一片片灵动河湖犹如一颗颗明珠,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业转型向绿向新
  渤海之滨的盐田上,滨海区风光储智慧能源示范基地里,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用力”吸纳阳光,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绿色电能。该项目依托山东海化集团盐场制卤区建设,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制卤”相结合模式,年发电量可达4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5万吨,节约了土地,提高了盐碱滩涂的利用效率。它不仅是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践行“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不远处的潍坊港内,随着门机不停运转,一批批大宗货物自此登船发往全国。今年10月15日,潍坊港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标志着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在我市建成,这也意味着潍坊港通过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完成了对传统火电电能的替代,实现港区二氧化碳综合零排放。港口通过建设分散式风电系统、应用氢能车辆、推进电能替代和自动化改造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减排,并通过使用合格的碳信用对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抵消,实现碳中和,每年可节省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
  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从来不是“单选题”。一边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边是“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调整,如何用好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两者协同共进?我市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路径,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谋划实施“四减四增”行动,部署9大行动、31项重点任务,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今年以来,创树省级“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典型案例8个,青州市荣获省生态文明十强县,峡山水库被评为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美丽潍坊建设绿色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厚植生态底色的同时,潍坊“金山银山”成色也在持续擦亮。
打造高效服务生态 发展活力更足更强
  发展之变,背后是理念、制度之变。
  经济区某企业年产1500吨理发用围颈纸项目环评拟审批公示结束后的第一天,企业同时取得“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成为“市区联动、两证齐发”并联审批模式的第一家受益企业。此前,企业需先取得环评批复,项目实施后再申报排污许可证,如今则可以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审批过程中同步开展排污许可证申报工作,切实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为企业干事创业赢得时间。
  环评是建设项目开工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有力保证。今年以来,我市持续优化环评服务保障,围绕全市40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立环评服务清单和管理台账,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实现全过程跟踪服务。同步还开展了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实施提前帮扶、并联审批、打捆环评、承诺制审批等措施,共完成项目环评审批1397个,环评审批效率提升65%以上,为企业尽早开工赢得了宝贵时间,增强了企业后期发展信心。
  今年8月份,潍坊市环境监测监控系统自动报警,显示昌乐一家造纸企业自动监测数据超标,执法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核查发现,当天该企业正常进行生产,在线数据显示污水排放口总氮数值超标0.08倍,发现超标情况后,企业立即停止废水排放。经运维公司排查,总氮超标原因系在线检测设备吸入异物导致,进行维修后,出水水质恢复正常。事后,生态环境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其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在保持生态环境执法“严”的主基调不动摇的基础上,我市制定发布了《潍坊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从轻减轻、不予处罚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二十项“首违不罚”情形以及三种适用从轻、减轻处罚情形,让监管兼具尺度与温度。
  向改革要动能,向创新要活力,围绕高质量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我市出台了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14条措施”,通过首创环保要素“联保联供”机制、探索培育实施EOD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将192家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等一系列创新务实之举,强化生态环境政策与各类政策协同,有效激发了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
构建系统治理机制 安全底线更稳更牢
  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从上到下、由点及面,我市以“强激励、硬约束”为宗旨,通过系统化构建环保治理机制,进一步压实了生态环保责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今年6月份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市政府与16个县市区和18个市直部门签订任务责任书,推动职能部门制定并公开生态环境保护具体事项清单,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构建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走进市生态环境局“云上智环”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优良天数、污染物浓度等各项环境监测数据。
  通过这些监测监控数据,管理者足不出户,即可“把脉”全市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分析研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指挥调度各级网格平台,及时处置各类环境问题,目前平台已累计精准推送问题线索3800余条。以大数据赋能科学治污,执法监督效能有了明显提升。
  我市还积极探索开展全省执法监测联动试点,以执法大练兵为抓手,推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我市执法大练兵成绩全国、全省领先,环境监测大比武取得历史最佳成绩,执法效能的提升也带来了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建设美丽潍坊既要注重健全机制,更要牢牢守住底线。
  使用过的手术服、针管、胶布等医疗废物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对于医疗废物,护士每天会分类打包并粘贴“医疗废物分类包装二维码”,再通过手机APP扫描完成打包确认。工作人员到达科室完成医疗废物收集后,打印医疗废物移交单,双方签字确认,送达暂存处并入库,最后由专门管理人员扫码确认信息后移交处置,实现了医疗废物处置的信息化管理,推动医疗废物管理效能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我市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废危废环境管理,狠抓环境风险管控,抓实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确保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市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续写更好潍坊绿色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由潍坊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