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姥姥家门前有一条不宽不窄的胡同。沿着胡同往北走,不远处有一座小石桥。
小石桥上铺着几排青石板,每块石板五指厚、一步宽、两三步长,十几块石板紧凑平实地对接在一起。石板下面立着几个用青砖砌的桥墩子,方方正正的,上面铺着一层墨绿色的苔藓,看上去挺结实。
桥下是一条水沟,不深。没水的时候,半大孩子站在沟底,伸手就能摸到上面的青石板。沟崖上栽着茂盛的柳树、槐树和白杨树。春夏时节,沟里蓄满了水。长长的柳条垂到水面上,风一刮,似万千飘逸的秀发,荡起层层涟漪。秋天,水位回落,能看清沟底的淤泥和石块。到了冬天,沟多半是干涸的,只在几个低洼处结着一层薄薄的冰。
沟两岸,小桥附近,住着几十户人家。桥北往东几十米,有一块挺大的空地。秋收的时候,空地上堆满了用马车从坡里拉回来的地瓜、玉米等粮食。
沟南的孩子上下学,大人担水,去村北下地干活,用小推车或是挑着篮子往家里运送粮食,都要经过小石桥。那个到村里送信的邮递员,是个快活却有点冒失的小伙子,骑着绿色的自行车,每次经过小桥的时候,都把铃铛按得“叮铃铃”响,惊得桥堍上的狗汪汪直叫,桥下水里的鸭子扑棱扑棱乱窜,水花溅起一大片。
小石桥是七八岁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大家经常三五成群,相约在小桥上玩耍。比如拿粉笔或化石在青石板上写字算数,画一些小狗、小猫等动物和苹果、白菜之类的果蔬。玩剪子包袱锤、摆火柴棍、“打包”等游戏。“打包”,也叫打纸包,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就是一个孩子把用纸折成的正方形纸包放在桥上,另一个孩子扬起胳膊,用手里拿的纸包用力向下拍,若将地上的纸包拍翻了面,对方的纸包就归自己。一般来说,纸包越厚,拍下去的力度越大,赢的机会就越大。当然,这里面也有力度和角度的技巧。那时,我们每个男孩子手里都有一大摞大大小小的纸包,有自己叠的,也有战利品。
在我们沉迷于玩耍和逗乐中的时候,几只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了,栖在离我们不远的桥面上,像绅士一样悠闲地溜达着。有时看见沟里的鸭子从远处游过来,几个淘气的孩子会向鸭子身边扔小石子,吓得鸭子掉头又游回去了。
水沟不深,桥上没有栏杆。家长平时再三嘱咐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桥沿,小心掉到沟里。孩子们都听话,从未发生过人从桥上坠落的事情。
小桥也是大人们歇脚、唠嗑、休闲的去处。挑水的人、推车的人累了,会在这里停下歇口气、擦把汗。清晨和黄昏时分,三三两两的汉子时常在桥上一边悠闲地吸着烟,一边轻松地谈笑着一些有趣的话题。邻家的年轻媳妇怀抱孩子、领着小狗在桥上散步。王家老汉隔三差五在桥南头坐着马扎、眯起眼睛晒太阳。桥北张家的老婆婆天天要到小桥上,伸着手指一遍一遍数着水里自家养的鹅鸭……日出日落,寒来暑往,小桥上景色,像一幅幅不断变化的风景画。
沟里水少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大不小的草鱼在游动。孩子们就沿着小桥边的沟坡下去,用笊篱去捞那些草鱼。捞上来后,放进盛了水的罐头瓶子里,拿回家养着,草鱼能活很长时间。
夜深人静的时候,小桥悄无声息,皎洁的月光满满地洒下来,青石板闪着蓝幽幽的光。桥头上,氤氲着一团团柔和的树影。小石桥,枕着夜的臂弯,在一对情人的喃喃细语中,演绎着“鹊桥会”的浪漫故事。
大桥,小桥,我曾经走过无数的桥。但最难忘、出现在梦中最多的,却是姥姥家乡的那座小石桥。它和童年那些快乐的时光一起,永远留在了美好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