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小处风物留人

——读《红尘万丈》有感

(2024年12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这是一本被读者戏称为“三无”的书。无序、无目录、无标题。想按图索骥?不好意思,没有。只能凭记忆一页页地翻,靠缘分再次与某篇文章相遇。这本书叫《红尘万丈》。
  《红尘万丈》,光看书名该是什么光景?英雄好汉,万里河山,热血沸腾。翻开书,又是什么光景?一碗羊肉汤、一杯高粱酒、一张脆烧饼、一个清甜梨,热气腾腾的食物和形形色色的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滚滚红尘中,无数人的喜乐悲嗔,都与七件事有关。万丈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是拼尽全力生活的凡人。凡人之事,离不了锅台灶沿。新疆的烤包子、保定的驴肉火烧、潍坊的朝天锅、日照的海虹,在作者铁鱼的笔下,字里行间像是会冒出丝丝热气,吸引读者肚子里的馋虫往外冒。
  铁鱼好美食,也善于借美食观察人。美食背后,其实是人的悲喜。天津做孬鱼的老陈,开了一辈子饭馆,固执地守着三五张桌子过活。老父亲弥留之际,吃了一筷子老陈做的鱼,叹口气说:“你是个好孩子。”75岁的老陈眼泪不要钱似地流;日照养马的老耿和同在林场打工的白姐,两个孤独的人,守着一片偌大的海。海虹再鲜美,也抵不过漫漫长夜带来的寂寥。海虹季节过去了,他们的故事也落幕了;在村口守夜的孤独老人上过战场,也是村里的风云人物。在后辈显摆拿茅台时毫不留情地泼冷水,也安慰后辈苦了就塞块糖,“和天斗,就是这样”;支摊子卖羊汤的老人,弄清楚了吃饭的小伙子们是准备去干架的,一句“小们,算了”,消解了无数青春的冲动。
  还有看似吊儿郎当的和尚,淳朴好客的陌生海边老夫妻,坚韧的离婚女人……这些故事,要煽起情来,怕是会赚不少眼泪。但铁鱼的行文极为克制,任有万般浓烈的情感,也藏在了杂鱼、铁皮炉子和烙饼之下。万丈红尘里的一饮一食,都真切又随意地融化在文字中,需要读者自己斟酌感受。
  铁鱼是淄博人,笔下风物,多与山东有关。但经过他的笔,山东的这些寻常风物就有了额外的幽默感。他写蒙阴光棍鸡,名字来源是因为“小公鸡没老婆,都是光棍”。他写博山菜“砸鱼汤”,服务员以为来了砸场子的客人,谁知厨师一听要求大惊:“这是俺爹来了!”他写潍坊羊口,物产丰饶,特产是盐、咸蟹子和高血压。他写章丘物华天宝,出了个词宗李清照,后来化为千年不散的才气,养成了长到2米高的大葱。这些浑然天成的连珠妙语,就跟看滑稽大师表演一样,只能跟着哈哈大笑,别无他法。
  除了散文,书里还收录了一些诗作和彩色插图。诗都很短,寥寥数语。插图笔触简单,搭配文字,自有一番韵味。文字其实是一座桥,连接的既是读者和作者,也是读者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读着书,想起曾有人对我说过,好的文字就像火山里的岩浆,岩浆里的硫磺,说不清哪里来的,但就是源源不断。这份才气,是一种天赋,天生属于冒险家。铁鱼是否属于冒险家,我不敢下定论。但他笔下的人,再普通也带了些“豪杰气”。这份“惺惺相惜”的情谊,成就了世俗的人和事。
  每个地方都各有特色。即便是铁鱼写了将近400页,也只是地大物博里的极小部分。食物其实也很小,小到只要一掌之物,就能填饱一人胃口。小到籍籍无名,就算是当地人都很少知道。但再小,也不妨碍某一时刻,成为在此停留的某一人的终生牵挂。知否知否,原是小处风物留人。生活让我们在哪里停留,我们就在哪里燃起灶火,“香油一点,把人间难处都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