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文化惠民“热度”
催升幸福生活“温度”

(2024年12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隋炜凤 潘来奎 文/图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在潍坊,有一群基层文艺院团工作者,他们充分发扬爱岗敬业、甘为奉献精神,将一场场高质量的“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热度”和群众精神生活的“温度”。
演出下基层
让文化艺术惠及更多群众
  12月14日,冬日的户外有些清冷,但寿光市营里镇李湾村的活动广场却是热火朝天。寿光市京剧艺术团的冬季惠民演出在这里举行,歌舞、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传递着文化温情,让村民在寒冬里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温度”。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才是我们想看、喜欢看的演出,专业的演出送到家门口,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这场演出长达2个小时。为了确保演出效果,寿光市京剧艺术团团长李聚军一大早就带领演员们赶到现场,搭建舞台、调试设备、调度人员,直至演出圆满结束。只要有演出活动,李聚军在现场既当指挥员又当装卸工,和团里的演员互相协作搭舞台、抬道具,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这几年,他带领团队几乎走遍了寿光镇街的每个角落,在乡间地头留下了演出足迹,每年完成各类惠民演出达300多场。演出虽然很苦很累,但李聚军觉得这样做很值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业演出,这样的民生实事一定要办好,更要办得让大家满意。”
  像这样的演出,对于潍坊的基层艺术团来说是家常便饭。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演出任务安排到哪里,剧团工作者就唱到哪里、演到哪里。如今,高密市艺术剧院院长史炜比平时更忙碌,剧院除了送文化艺术下乡演出外,还承办参与多场春晚及晚会。“我们即将参与戏曲晚会、非遗晚会、春晚、百姓春晚等多个演出活动,目前正进行节目策划、编排。”史炜表示,他们将以精彩多样的节目亮相各大舞台,让文化艺术惠及更多群众。

创作要出新
让文艺演出抓住群众的心
  12月17日,青州市艺术剧院的演出团队走进基层养老院,用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为老人送去冬日温暖。这是该剧团今年进行的第150场进基层惠民演出。
  文艺演出想要抓住群众的心,就要不断推陈出新。而戏从哪里来?院团工作者扎根群众中间,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断创作反映生活、歌颂真善美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繁荣文艺舞台。
  “我们从潍坊本地群众以及潍坊历史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富荣表示。近年来,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作了多个优秀文艺作品:现代吕剧《大爱妈妈》,再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杨守伟温馨感人事迹;《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讲述了郑板桥在潍县清廉爱民的故事,弘扬了正能量;《潍县战役》打造潍县战役系列剧,讲好潍坊故事;以陈少敏经历创作的现代京剧《陈少敏三请徐公》,代表潍坊市参加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金杯银杯”和老百姓好的口碑都得到了,好的作品也让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用本土特色戏剧形式演绎剧目,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更让本土特色戏剧焕发新生机。由青州市艺术剧院创排的清音戏《翠花庆生》,入选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和小型剧(节)目评比展演。“以青州清音戏的形式创作戏剧,在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同时,让更多人认识青州清音戏、喜欢青州清音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青州市艺术剧院院长崔海滨表示。

演出全覆盖
让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
  为扩大文化惠民演出覆盖面,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市组织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目前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活动7000余场,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这些活跃在基层的艺术院团,就是“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工作以及相关剧目创作的主要承担者。
  目前,我市有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寿光市京剧艺术团有限公司、青州市艺术剧院、高密市艺术剧院、安丘市京剧团5家国有文艺院团,注册登记从事相关戏曲活动的民营团体约150家,未注册的“乡土剧团”“百姓戏班”约201家。
  面对资金短缺、演员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等问题,我市积极组织并举办更多面向基层演员的专业人才培训班,制定奖励创新剧目的政策等,为青年演员打造更高层次、更优质的专业学习平台,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演艺行业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