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生活

孙膑拳

(2024年12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膑拳传于安丘,可推至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据《安丘乡土志》《安丘文史资料》记载,自清朝光绪年间,安丘城及邻乡有很多武林名人,有任继昆、任继峨兄弟二人及曹四龙、张崔等,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任继昆的杆子、张崔的刀、曹四龙的神拳没法招。这些绝招大都渊源名正,唯独曹四龙的神拳不知拳理拳名。只知他是东阿出徒,亦说为少林寺出徒,但民间流传的“四龙神拳一阵风,袖子里头藏真功,翻手是云覆手雨,正面不打侧面攻”的民谣与孙膑拳拳理极为相通。
  流传于安丘的孙膑拳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以孙膑智慧为文化内涵,吸收了兵法思想。孙膑拳共计三百六十手,有三套拳路,分别为三十二手、六十四手(小架)、九十六手(大架),另一百六十八手为散手,也是大部分由以上三套拳路中拆化而来。
  孙膑拳的主要手型有拳与掌两种。拳分为平拳、立拳与象鼻拳,又称锥子拳和通臂拳。掌型除同长拳类拳术的形状相同外,还有自然掌型。其掌法与拳法有:推、劈、托、拍、按、抓、挑、甩、砸、蹦、弹、抓、钻、拉、擂、摆、抄、砍、截、拦、点、捅、旋、堵等。孙膑拳的基本步型有鸡脚步、麒麟步、站立步、寻步、马步、四六步、虚步、歇步、独立步等。步法有上步、跟步、滑步、叉步等。基本的腿法有踢、碰、蹬、踩、扫、挂、跪、挫、截等。
  身法要求吞吐含展,伸屈俯仰要灵活自然,能与四肢协调,发力放长击远。基本技法在拳谱中有“孙膑留下长袖拳,三百六十手相连,鸡腿龙腰泼猴性,鹰眼猿臂象鼻拳”之说。练习时要求“静”似单腿独立的雄鸡,要轻翔、安静;“动”像吞吐伸缩灵活的龙腰;“灵”似机警敏捷的泼猴;“神”似凝神敏锐的鹰眼;“放”要松肩抖腕甩手,似放长击远的猴臂;“上”达于突出的肢端。孙膑拳在练法上有“三节胳膊”“两节腿”之说,以“十字劲”“深坠劲”方法为主,以腰发力,让肩、肘、腕三个关节依次屈伸,这与通臂拳的发力也有类似之处。动作大多以组合形势连发,发拳要拧绞缠旋钻,套路练习时要求直来直往、进退起落,转折在一条直线上运行,动作走弧线、圆中带方直,发力走直线、方直之中带圆,刚柔相济,其他要求同长拳。
  2011年,孙膑拳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