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评谈

根扎得越深
枝叶越茂盛

(2024年12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台上民乐激情澎湃、歌声清澈嘹亮,台下观众聚精会神、掌声接连不断。冬日暖阳中,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给乡村群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享受。这得益于广大基层文艺院团工作者的热爱与坚守,不仅给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激发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
  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被广袤的大地所接受并传承。文化惠民、演出下乡,不只是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培养和扩大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的有效举措。
  当前,随着短视频等娱乐方式的兴起,如地方戏曲、杂耍等传统艺术的观众群体正在逐渐流失,人才传承也面临青黄不接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视野中。乡村,一直都是传统艺术特别是地方戏曲的沃土,许多乡村至今仍保留着戏台,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唱上几天戏,很多人都会哼上几句脍炙人口的小曲。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
  像东北农村,几乎人人都能来上一段“二人转”;西北粗狂的风中,常常传来几声让灵魂颤抖的秦腔;江浙温婉的水乡,与越剧的婉转声相得益彰。回看潍坊,高密的乡亲们,总是将茂腔和开心、高兴联系在一起,兴起了就唱上两句;临朐的周姑戏,也总能给辛勤劳作一天的人们带来精神抚慰。这种源于本能、根植内心的情怀,正是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文化惠民,更是放大了人们心中原有的这份热情,延续了大家听戏唱戏的习惯。
  “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虽是一场假托之言,实关万世纲常之理。”明代大学士丘濬曾这样评价戏曲。现实中,传统艺术润物无声地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可以通过演出,让人们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感悟厚重家国情怀,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今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依然可以依靠传统艺术,最大程度实现以文化人、移风易俗的作用。
  除了群众受益,文化惠民活动对于创作者也是最直接的灵感来源。文化从群众中来,不管哪种艺术,都流淌着现实生活的因子,都是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乡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了创作者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乡村的观众与演员几乎是面对面,演得好不好、唱得好不好,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反馈。观众的表情做不了假,评论也做不了假。过了这道“关”,才能谈打磨沉淀,才能谈精品佳作。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乡村去,把更多好戏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传统艺术在千千万万群众的热爱中生生不息,让宏大的时代主题与细微的人间冷暖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