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
春风料峭,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依然游人如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小心地触摸着和平广场“胜利·友谊”雕塑纪念碑,望着馆内陈列的煤油灯、水壶、时钟、铁床等物品,沉默而严肃。历史与现实交叠,勾勒出了潍坊获评“国际和平城市”四年来为推动和平之花绽放的美好画卷,也奏响了一曲曲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佳音。
回望历史,潍坊的和平基因根植于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之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理念,遵循“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潍坊襟连海岱,道承齐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500多年前,儒家主张“仁爱”,墨家讲求“兼爱非攻”,儒墨两家均起源于潍坊所在的齐鲁大地。1000多年前,在潍坊任职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作《铸剑戟为农器赋》,提出将兵器销毁融化,铸成农具用于耕种。一战期间,2.5万名潍坊籍华工奔赴欧洲战场,在欧洲前线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战勤任务;二战期间,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关押着2000多名欧美侨民,当时的潍县民众冒死救助侨民,唱响了中国人民与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紧密团结的赞歌。
凝望当下,潍坊的和平理念贯穿于守正创新的改革发展之中。借助“国际和平城市”这一国际名片,潍坊向世界、向全人类播撒和平种子、贡献和平力量。从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坊子德日建筑群到大英烟公司旧址,每一处历史遗产都警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建筑,将为国际和平城市建设注入新内涵。从美国旧金山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英国李爱锐中心等地进行和平宣传,到出版历史文化图鉴《乐道沧桑》、发行长篇小说《乐道院》、举办“向往和平 ‘象’旺潍坊”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潍坊以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文化,呼吁人们热爱和平事业、争当和平使者,全力汇聚起促进和平发展的共识与力量。
展望未来,潍坊的和平愿景融汇于合作共赢的务实行动之中。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潍坊是山东省最早开埠的3个城市之一,在百年的开放发展中,潍坊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与世界各地务实合作的过程中,潍坊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起了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深厚的友谊跨越山海,汇聚成对美好明天的共同期待。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潍坊是世界风筝都,风筝象征着和平、友谊和希望,这只“风筝”见证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也折射出超越国界的守望相助和国际主义光辉。如今,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国际和平城市”的血脉。未来,潍坊也将继续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携起手来,为全人类和平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