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贵的一次搬家

(2025年02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辉

  2011年6月4日晚,北京保利春拍正在进行,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当那晚最引人瞩目的一幅古画出场时,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拍卖师报出的开槌价是1亿1千万元,众藏家争相加价,经过19次叫价,这幅古画以3.5亿元拍出。加上佣金,最后的成交价高达4.025亿元。
  身价四个亿!这是当年拍卖行成交最“贵”的一幅中国古画——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图》。画的是东晋名士葛稚川移居罗浮山的故事,有人议论说:“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贵的一次搬家了!”
  这是一幅有故事的画。
  
  我们先从这幅画的主角葛稚川的故事讲起吧。
  葛稚川这个名字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葛洪,大家应该熟悉。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时期道教的代表人物,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名字和故事多次出现在唐诗宋词及明清小说中,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对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出身于江南士族,13岁丧父,少年时期刻苦读书,涉猎广泛。他约生于公元283年,卒于363年,当时,中国大地上豪杰并起,社会动荡,朝代更替频繁。葛洪在年轻的时候参过军打过仗,被封为“伏波将军”,后来当过地方官。公元327年,葛洪出任广西北流的县令。赴任途中走到罗浮山附近,由于当地官员的挽留,说可以提供给他炼丹的材料,于是葛洪决定携家带口半路辞官,跑到罗浮山隐居。此后他在山中潜心修行,著书讲学,终其一生。
  《稚川移居图》画的就是葛洪赴任途中移居罗浮山的故事。
  这幅画以焦墨为主,间以浅赭色。画中崇山峻岭,飞瀑流泉,人物点缀其间。画中的葛洪骑在牛背上,身穿道袍,神情专注地看着手中的书卷。在他的后侧,他的妻子和几个孩子一同骑在牛背上,小的孩子被抱在怀里。随葛洪夫妇一起移居的,还有几个仆人,他们或提着鸡笼,或牵着牛羊,或挑着担子。
  远处有几间茅屋掩映在深山之中,那或许就是他们未来的家吧。
  这幅画将人物刻画得生动有趣。画卷的上方,有画家王蒙的题款,除此之外,还有七位重量级名家的题诗,他们分别是韩性、乐远、陶复初、倪瓒、陆居仁、钱岳、陈则。
  几百年间,这幅画历经劫难,它曾被蜚声中外的收藏世家苏州过云楼珍藏,视为珍宝。后来,经过战争的炮火,仍幸运地留存了下来。
  物有所值。
  其实,同样题材的画,七百年前的王蒙画过不止一幅。现在知道的,流传下来的至少两幅,另一幅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王蒙的题款——《葛稚川移居图》。画的笔墨不尽相同,但都是差不多的内容,不过在故宫博物院的《葛稚川移居图》上,葛洪没有骑在牛背上,而是站在木桥上,一只手拿着羽毛扇,另一只手抚驭黄鹿,仙风道骨。
  那么,葛洪的移居,为什么王蒙会一画再画呢?
  
  王蒙,“元四家”之一。
  所谓“元四家”,是指元代四位著名的画家。除了王蒙之外,还有画出《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只傍清水不染尘”的倪瓒和“梅花道人”吴镇。他们四位都以山水画而闻名,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倪瓒曾写诗称赞王蒙笔墨精妙,认为他可以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宗炳相提并论,是五百年都出不了一个的人物。
  这种夸赞在有的人看来可能有吹捧之嫌,但是,在今天,隔了七百年的时光去看,王蒙当得起。因为在中国的绘画历史上,毕竟只有一个王蒙。
  王蒙的书画造诣,一是家学所传,二是天赋超人。
  王蒙大约生于公元1308年,字叔明,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出生于著名的书画世家。
  王蒙的外公外婆比他的名气还要大。他的外公是赵孟頫,著名书画家、诗人,被誉为一代宗师,“元人冠冕”,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一起,被后世称为楷书四大家。王蒙的外婆管道昇是有名的才女,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王蒙的舅舅赵雍、赵奕,表弟赵彦徵都以书画知名。
  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估计童年的玩具都是笔墨纸砚吧?王蒙自幼能写诗文,工于书法,画画更是深得家传。
  王蒙的画往往构图周密繁复,纵逸多姿,笔墨繁密松秀。他独创了“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常用皴法,尤其多用解索皴和牛毛皴,用来表现山林峰峦的郁茂苍茫。人们评价他的画——“元气磅礴”“纵横离奇,莫辨端倪”。
  王蒙的画作流传至今的,除了《稚川移居图》,还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渔隐图》《秋山草堂图》等。后世的画家很多人模仿王蒙的画法,特别是明代与清代的画家,大多都受到他的影响。
  作为一名江南的世家子弟,才华横溢的儒家知识分子,王蒙的生活并没有“春风得意”,他心中总是在纠结。
  
  王蒙在纠结什么?
  这要从他生活的朝代说起——元朝。
  蒙古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在各种政策上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汉人地位低下。打仗需要钱、需要粮食,军费的来源就是压榨平民。而人被压榨到没有活路的时候,就会揭竿而起。所以,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在这种政治环境之下,江南的知识分子中兴起了一股隐逸之风,他们想要安稳一点儿的生活,于是纷纷放弃出仕的理想,回归山林。作为深受儒家教育的文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他们放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疑内心会有忧愁苦闷和各种纠结。
  难道,一辈子就要不为人知地老死在这片荒野山林中吗?外面还有没有机会能做一点儿事情呢?名门世家的家族声望在我这一代就中止了吗?
  王蒙经常会陷入这样的矛盾之中。
  他断断续续地做过元朝的一些小官。然而,政治的黑暗、人民的苦难,让他深感无力,总是做不了多久就做不下去了,然后再到山中隐居。加上农民起义时不时地发生,他时官时隐。他曾经隐居在黄鹤山(今杭州皋亭山)几十年,自号黄鹤山樵,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生活。
  在做官与隐居的纠结中,王蒙经常会想起葛洪。
  王蒙与葛洪所在的年代相隔久远,但都生活在一个战乱不断的社会,而且他俩都是名门出身,饱读诗书,经历也相似。在那些时官时隐的岁月里,王蒙深深地共情了葛洪。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画着葛洪移居的故事。
  他画的不只是葛洪,也是画的他自己。
  王蒙喜欢结交风雅隐士,也喜欢结交权贵豪杰。很多朋友劝他:算了吧,离那个残酷的官场远一点吧!
  比如倪瓒,还赠给王蒙一首诗:
  野饭鱼羹何处无,不将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烟波一钓徒。
  倪瓒的话说得很实在——老弟啊,在哪里还吃不上一碗饭啊,不要去做官家的奴隶,你没见范蠡的结局嘛,还不如一个钓鱼翁呢!
  这些话王蒙听到了,但并不入心。
  元朝末年,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占据浙西,王蒙曾应聘为理问、长史。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朱元璋招募江南人才,听到这个消息,王蒙又心动了。
  选择不同,命运便会不同。朝廷也曾经召倪瓒进京供职,倪瓒坚辞不赴。而王蒙,他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出任山东泰安知州。
  到泰安赴任的时候,王蒙的内心应该是欣慰的吧?很多年前,他的外公赵孟頫曾在不远的济南为官,画过一幅《鹊华秋色图》。“济南离泰安不远,我终于走上了外公走过的路,也算是延续家族的荣光了吧?”或许这个泰安知州的官职解开了王蒙的一个心结。
  既然步入官场,那就少不了与官场上的人打交道。当时大明的宰相叫胡惟庸,他有一次得到了一幅画,想请懂画的人前来看一看,王蒙作为名门画家,当然成为首选之人。这种雅事,王蒙也是乐意去的。
  这次观画,为王蒙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明朝统一后,社会不再动荡,但是官场上并不平静。当时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独断专行,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是个狠角色,他在公元1380年以“谋不轨”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并诛其九族,同时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很多王公贵族、开国功臣。后来又杀所谓“胡党”的党羽,凡是与胡惟庸有过交往的人,都受到株连,前后杀了3万多人。
  1385年,王蒙死于狱中,他的罪名是与胡惟庸勾结。
  不知道在黑暗的牢狱中,他是否会想起那画过多次的《稚川移居图》?
  他终究没有成为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