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只求
半称心

(2025年02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子赫

  能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这样的才女,怎能不让人敬仰?即便这样的光彩照人,其人生也是充满了无限遗憾,且看词作——《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伤感之重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创作这首词,李清照正值中年,独自一人在浙江金华避难,金兵进攻,国家风雨飘摇。丈夫死讯传来,只有孤身一人留在世间,其中心痛不是一般闺怨所能比拟:想要诉说一些什么,还没开口,眼泪就流了下来。只怕双溪的小舟太小,载不动我这无尽的忧愁!
  通过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悲苦的女性形象。试问哪一个女子处于此情此景,能没有忧愁?
  李清照的人生有很多地方很多时日不尽人意,特别到了晚年,更是十分凄惨,这通过其词风的巨大变化而表现明显。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18岁,她与长自己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寓意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倾述隐衷,寄托情思,用典巧妙,音调豪迈,体现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移居青州后度过的十年,是她最幸福、最惬意的一段日子。但好景不长,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其生活陷于困顿,先后经历丈夫去世、藏品散佚、改嫁他人、再次离异,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情感转为对现实的忧患。晚年时刻,遭遇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写作情感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统统凝集心头,更是无法排遣。
  仔细盘算下来,造成李清照凄惨人生主要有三大原因:无留后代、情感受挫、痛失藏品。
  感情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飘摇。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十岁女童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李清照。
  惊叹一生华彩,无奈半生曲折。李清照最终变成了写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多愁善感的老者。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是杭州灵隐寺中的一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含有深刻的哲理: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万事如意,但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而已,真实境况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才是人生常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