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鸳鸯庙

——郑板桥名句“鸳鸯庙接柳郎祠”的传奇探寻

(2025年02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宝辉向笔者介绍柳平王庙院中的“海眼”。
  ◎王鲁萍 文/图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郑板桥这首创作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怀潍县二首·其一》,以工笔白描之法,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鸳鸯庙附近的潍水春色图。
  郑板桥笔下的鸳鸯庙意象,不仅是对潍县双庙村独特景观的诗意定格,更与当地流传千年的柳毅传说暗暗契合。岁月流转,被郑板桥写入诗中的鸳鸯庙,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前去一探究竟,等待我们拨开岁月的迷雾,探寻其中的奥秘。
  鸳鸯庙的位置
  鸳鸯庙的具体所指,历来存在多重解读。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柳毅传说山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宝辉认为,鸳鸯庙是指位于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宋家双庙村与尹家双庙村交界间的柳平王庙和龙王庙两庙。鸳鸯庙在郑板桥《怀潍县二首·其一》诗之前,还不叫鸳鸯庙,叫“双庙”,这也是两个双庙村的由来。郑板桥“鸳鸯庙接柳郎祠”一诗问世后,鸳鸯庙的声名逐渐远扬,从那以后,双庙就被人们广泛地称作鸳鸯庙。
  关于鸳鸯庙的具体所指,还有人认为原先的柳平王庙是有后殿的,里面供奉柳毅的三位夫人,鸳鸯庙可能指的就是大殿和供奉家眷的后殿。柳郎祠就是指柳平王庙,鸳鸯庙和柳郎祠也许就是浑然一体的。此外,还有说法认为在村北原有南北排列的三座庙,最北边是柳平王庙,是供奉柳毅的庙宇,当地又称柳郎祠,中间是龙王庙,最南边是观世音庙。但将龙王庙和观世音庙并称“鸳鸯庙”,也有些不妥。
  鸳鸯庙与柳毅传说
  然而,不管哪一种说法,鸳鸯庙都与柳毅传说紧密相连。《柳毅传》是唐代李朝威的一篇传奇小说,它借用“人传神书”的情节框架,融入“龙女报恩”母题故事,塑造出柳毅、龙女等人物形象。后来柳毅的故事被反复改编,宋代成为艺人说书的题材,剧作家还将它改编成戏曲,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不断融合创新,从而扩大了柳毅故事的影响。
  神话传说中,柳毅在考场落第的归途上遇到正在牧羊的龙女,听了其不幸遭遇后,柳毅帮助龙女将书信送到龙宫,得救后的龙女对行侠仗义的柳毅心生爱慕,化为凡间女子与柳毅结为伉俪,后两人双双成仙,庇护一方风调雨顺,百姓为其建造了柳平王庙。
  柳平王庙南侧是龙王庙。龙王庙内原有一块元代的重修龙王庙碑,碑文记载,元代至元庚辰年间,此地大旱,地方官忧心如焚,亲自率领属僚到此龙王庙祈祷,后天降甘霖,于是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祭谢龙神,重修庙宇。无论是柳平王庙还是龙王庙,都是基于百姓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祈雨的需求。寒亭一带春季多风少雨、空气干燥;夏季雨热同季,雨量集中,但是分布不均,因此常有自然灾害出现,因此在当时本地民众的祈雨活动盛行。
  目前有研究者认为,柳毅信仰是基于古代小说生发出来的神灵崇拜活动,是由古代小说衍生出民间信仰的一个典型案例,民间说书和戏曲演出也对这种信仰的传播和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推动了柳毅的神化。也有人认为,潍坊地区的柳毅故事有可能是《柳毅传》的起源,认为柳毅是唐朝年间亓家庄柳氏祖先,陇西人李朝威据此写下传奇小说《柳毅传》。
  柳毅传书的故事在全国多地有多个流传版本,潍坊市寒亭区的“柳毅传说”,虽然与中国文学史上李朝威的洞庭湖“柳毅传书”一字之差,内容却大相径庭。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柳毅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鸳鸯庙与“海眼”的传说
  据《潍县志稿·疆域·泉源》记载:“咸水泉,一名龙神泉,在县治东三十八里宋家双庙庄西河平王庙内……水出前庭,俗呼海眼。”“海”是指它涌出的水是咸水,“眼”是因为这里的方言称泉叫“泉眼子”。这一地区多土丘,在这个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土丘上,建了一层台基,然后修建了柳平王庙,“海眼”就在柳平王庙院内。据当地村民讲述,原先在土丘的东、南、西三面环绕着深沟,“海眼”呈井状,井口直径约3米,由青石围砌,深约8米,有青砖壁。正南方的青石表面有半圆形水槽,水从这里流出,然后通过山门的门槛从台基流下,流进土丘西侧直径约10米的湾中。“海眼”作为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有着不寻常的水文特性。无论旱涝,“海眼”里的水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流出的水虽然是咸水,但是只有水渠和西侧水湾周围有土地盐碱化的现象。按一般情况来说,“海眼”里的水流了那么多年,其周围应该会呈现出比较严重的土地盐碱化现象,而周围只有轻度的盐碱,并未对周边的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这也使得周边村民对神秘的“海眼”产生了敬畏的情感。
  关于“海眼”,有人传说它是柳毅的洗脸盆,因此周边的村民从小被教育不准在海眼里洗衣服、洗澡,乱扔脏东西。另一个传说则更具有故事性。当地传说柳毅是唐太宗时人,通过为龙女“传书”被龙王招为驸马。后掌管水利,因治理水灾有功被封为“唐河平王”,当地百姓称他为“柳平王”。数年后,柳毅带着妻儿回归故里(传说其故里为宋家双庙村东南方向的亓家庄),一行人从龙宫沿着地下水脉出发,但是因为走错方向来到这里。柳毅觉得方向不对,出来看看路,于是从他出来的地方,形成泉水,形成“海眼”,由于他是从海里来的,就带来了海水,故“海眼”的水是咸水。百姓在柳毅上来的“海眼”处修建柳平王庙,在龙王上来处则修建龙王庙。还有传说因为龙王是柳毅的岳父,故龙王庙建在前面,有“前龙王,后平王”的说法。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1976年“海眼”池水渐绝,不复外涌,有关研究认为“海眼”停止流淌的原因是地震导致了地壳变动,将“海眼”堵死了。现有的柳平王庙及“海眼”重建于1998年,龙王庙则重建于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