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文/图
传说中,“翁仲”的起源与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有关。这位大力士姓阮,名翁仲,身形高大,勇猛非凡,力大无穷。秦始皇看中他的英勇,命他带兵镇守临洮。在那片边疆土地上,翁仲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令匈奴望而生畏。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凭借非凡的武艺和无畏的勇气,屡建战功,使得匈奴军队闻风丧胆。
然而,在一次与匈奴的激烈交锋中,翁仲不幸战死沙场。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勇士,秦始皇下令铸造了一尊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宫外。这尊铜像栩栩如生,后来,当匈奴使者前来拜见秦始皇时,远远望见宫外屹立的翁仲像,竟吓得不敢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翁仲”一词逐渐成为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的代名词。起初,翁仲被赋予了除邪恶、驱鬼怪的使命。后来,翁仲又多了表明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作用,增添了庄严的气氛,成为驱邪、镇墓的重要象征。
南京明孝陵的石像生可谓闻名遐迩。这里共有17对石像生,其中的翁仲包括武将和文臣共4对。这些文臣和武将,仿佛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整齐地排列在墓道两侧,象征着皇帝拥有忠臣良将,展现出王朝的稳固与威严。这些翁仲,个个身形魁梧,身着华丽的衣冠。
在河南登封中岳庙内,保存着全国年代最久远的石翁仲,诞生于东汉时期,历经1800多年风雨洗礼。而身躯最高大的翁仲,非明孝陵内的莫属,通高318厘米以上,其雄伟的气势震撼人心。
在过去,青州境内的刘珝墓地、冯溥墓地、邢玠墓地等都曾设置有翁仲,它们本应是墓地庄严的守护者,然而多数已损毁。崔迪墓的翁仲,现珍藏于青州博物馆,成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宝藏。
明代崔迪墓的翁仲石俑,共有四尊,其中文官石俑两尊,均为青石质,采用圆雕工艺制作而成。左边的文官石俑高298厘米,右边的高299厘米。这些文官头戴官帽,方额修颊,眉骨微微凸起,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长髯飘洒,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他们身着官服,腰部束着宽带,宽大的衣袖垂至膝下,两衣袖外侧雕刻有等距离的弧形衣纹,生动地展现出官服的厚重质感。文官们双手持笏板,高高举于胸前,脚蹬官靴,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文官形象。
武将石俑同样有两尊,也是青石质,圆雕。左边的高318厘米,右边的高302厘米。武将头戴官帽,弯眉大眼,高挺的鼻梁,大大的耳朵,双唇微闭,三缕长髯自然下垂,面容瘦削却威严十足。他们身着圆领官服,腰结宽带,广袖垂及膝下,双手于胸前交叉握剑,剑身自然下垂于身前,脚蹬云靴,整体神态威武庄重。
这四尊石翁仲的底座,分别由整块边长为140厘米、厚45厘米的方形巨石粗加工而成。座中间有深凹的圆洞,与翁仲底部的榫巧妙衔接,稳稳地固定住石翁仲。这四尊翁仲原立于青州市东高镇核桃园村,是明初益都县教谕崔迪墓前的遗物,如今它们静静地陈列在青州博物馆石刻展厅。
崔迪墓的翁仲个头都十分高大,从这些翁仲的规模和气势上,足见崔迪生前名重乡里、威仪赫赫。
明嘉靖《青州府志》中对崔迪有记载:“崔迪,字惟吉,益都人,家世业儒,通晓经史,长于理学。至正末,高皇帝曾尝幸其家,迪敬事焉,洪武初,召授青州府儒学训导,转益都教谕,擢左春坊、左赞善。谢病归乞,以教谕终其身。赐之诰命,白金文绮龙头拐杖、一品服色以宠异之。”
教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官,主要职责是掌管文庙祭祀,教导所属生员。
这样一个在旁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官职,崔迪却坚守不放,这与他深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他自幼在诗书的熏陶下成长,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认可和封赏后,崔迪更是心怀感恩,将传道授业视为自己的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样是人俑,身处不同的地方,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情:
200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了文官俑。这些文官俑头戴长冠,身着长襦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鞋,整体形象简洁而大方。在右侧腰带部,悬挂着削刀及砥石,左臂与腰间有一圆孔,可能夹有东西,经研究推测,应为竹简等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文字的统一。原来的六国,有六种不同的文字,这极为不便和混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奏章和文书一律要使用小篆书写。于是,文吏们的工作变得繁重,他们接到文件后,需要仔细校阅,把竹简上原来不规范的字改掉,重新用小篆抄写。而竹简上的错字,就是用小刀刮掉的。由于经常要用小刀刮字,刀用钝了还需要不时地磨,为了方便,不少文官便把磨刀石和小刀带在身上。腰带上面挂着小刀,小袋子里装着磨刀石,就成了秦代文官的“标配”,文官又被形象地称作“刀笔吏”。
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了12件陶俑,一眼望去,与兵马俑差别不大。然而,12件陶俑全都戴着单板或双板的长冠,表明他们都是“当官的”。
文官俑的表情也是丰富多样。有的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似乎在担忧着自己不确定的前途;有的则暗自窃喜,像是刚刚得到了一点小利,内心的喜悦难以掩饰;有的眼神中透露出不满,或许是对小人得志的愤懑;有的则表情平静,眼神淡然,仿佛世间的纷争都与他无关。陶俑们虽然“同朝为官”,却各怀心事,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呈现出官场的百态人生。
在明孝陵那整肃的墓道上,翁仲们如同文武百官在朝拜,展现出皇家的浩荡庄严;在秦始皇陵,身佩刀笔竹简的文官们,用手中的刀一点点磨平六国的印记,将统一和大同的理念书写在竹简之上,他们见证了历史的重要变革;有的文官则在上演“宫斗剧”,他们的表情、姿态生动地展现出官场的复杂与微妙。
而在儒者崔迪的墓前,文官儒雅,武将威严,他们在朴素平实的时空里,肃然而立。翁仲们如同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让清风吹拂贤者的栖息地,捍卫这一方斯文灿烂之地,传承尊儒重教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