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璐
2013年至2023年,我国累计出版文学图书超过57.6万种,累计生产电影9300多部,网络文学作者累计创作作品上千万部……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文化艺术作为民族精神的瑰宝,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也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化艺术源于人民,也当服务于人民。从《诗经》里的“国风”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到如今电视剧、电影中反映职场、校园生活百态的作品备受追捧,文化艺术只有扎根人民生活的土壤,才能开出最绚烂的花朵。文学创作者只有深入基层,体验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才能创作出如《创业史》《四世同堂》这般反映时代脉搏、引发大众共鸣的佳作;电视剧、电影工作者聚焦社会热点和百姓情感,才能拍出《山海情》《我不是药神》等文艺精品,真正走进大众心里。
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守正,是坚守文化艺术的内涵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历经千年沉淀,诗词、书法、京剧等经典蕴含着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但守正并非因循守旧,创新才能赋予文化艺术新活力。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让古老文物“动”起来,推出的数字展览、互动体验项目,让年轻人对故宫文化兴趣大增;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戏曲新唱”,拓宽了戏曲受众群体。这些创新之举,既保留了文化艺术的精髓,又契合了时代审美与需求,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将传承传统艺术与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有机结合,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使命。传统艺术承载着民族记忆,新时代精神气象则展现当下的发展与追求。在电影创作中,既有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百鸟朝凤》,也有彰显新时代奋斗精神的《中国合伙人》;在文学领域,既有对古典文学意境传承的作品,也有描绘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新时代图景的佳作。通过这种结合,文化艺术不仅回顾过去,更能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前行道路。在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守正创新中传承经典、展现新貌,以文艺为笔,描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