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茂腔

(2025年04月1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密茂腔是产生于高密一带的地方剧种,最初是民间哼唱的小调,据说因有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周姑调”,又有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肘鼓子”之说,在清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高密、诸城、胶州一带。它在流传过程中,融合了本地秧歌,形成了“本肘鼓”声腔系统,也称“噢嗬罕”或“老拐调”。当地“本肘鼓”艺人也吸收了柳琴戏的唱腔,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人们称之为“打冒”。上世纪40年代初,人们渐渐不大喜欢“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随着剧种发展和唱腔的变化,演员在演唱中也逐渐减少了八度翻高次数,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趋合理,人们根据“打冒”谐音并取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渐为戏班和群众所接受,从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
  最初的茂腔唱腔曲调低沉、旋律简单。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对唱腔美的要求,茂腔工作者们在创作和演唱实践中,广泛吸收了京剧、梆子等音乐元素,将其恰到好处地融进了茂腔演唱当中,并将京胡、京二胡、月琴京剧三大件乐器搬进了茂腔音乐的伴奏中,还独创了一种新的京胡演奏技巧:勾、抹、抿(因茂腔女腔伴奏每个音符都需滑音而又无法记谱,故演奏者独创拉法俗称“勾、抹、抿”。“勾”即内弦上滑音,“抹”是外弦上滑音,“抿”是幅度很大的一种下滑音)。
  茂腔音乐在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首先发现的问题是板式不够用,当表现人物的不同情绪或对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应时,其内在节奏,往往与原板、二板原来的节奏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茂腔工作者就向其它剧种学习其板式结构形式,来丰富自己,根据板式派生规律,首先以原板为主体,做不同节奏和速度处理,先后创造了原板类的各种板式,如慢原板、原板、快原板、快板、散板等,同时又在二板的基础上,创造了慢二板、二板、快二板、导板、回龙、紧拉慢唱等不同板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使各类板式在节奏、速度、字位、旋律的简繁等方面趋于规范,基本上确定了茂腔原板类、二板类各种板式的规则,并在行腔和咬字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使唱腔更具时代气息,声调更趋完美。
  被誉为“胶东之花”的茂腔,其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尤以女腔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其唱腔以慢板为主,花腔甚多,旦角下句尾音向上翻高八度,形成独特的音乐听觉冲击。乐器在武场有鼓、锣、钹等,司鼓是乐队指挥;文场以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为主。唱词浅显易懂、平实如话,语言用民间词汇,念白用本地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听来倍感亲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质朴无华、亲切动人。茂腔唱腔旋律及音韵调值,极符合当地方言习惯,易听易懂、易学易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