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照进现实

(2025年04月1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把各种成败得失作为鉴戒,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李世民在评价魏徵时说的那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高度总结了“以史为镜”的意义,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观。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多年的工作学习中写下了大量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文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英雄人物等方面,后来经过选编,结集出版为《历史的镜子》《历史的启示》两书。书中,吴晗不仅对古代皇权、官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都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还探究还原了历史上那些看似匪夷所思实则理所应当的重大事件。从文化习俗到商业发展,再到百姓生活日常,吴晗以生动幽默的笔触、丰富翔实的资料,为读者重现了某一时代的某一片刻。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历史,只言片语,更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定格的镜头。虽然画面精彩,但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镜头背后的故事。近年来有些评论认为,吴晗的文章支撑论据不足,有结论过于片面之嫌。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历史的镜子》《历史的启示》两书开启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之门。我们可以沿着这些“片面”的线索,去阅读更多作品,相互印证这些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
  作为明史研究专家,吴晗对明朝的理解最深,但他的写作并不局限于明朝。像《社会的风气》《杰出的学者玄奘》《古人读书不易》《论图籍之厄》《中古时代的水利利用》等文章,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论图籍之厄》里说,每逢乱世,不仅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而且很多书籍也遭受了毁坏、掠夺之灾。书籍的毁灭,也会导致历史记录的缺失。当代人无书可读,后来人也会因为不知道这段历史,无法与先辈形成精神上的联系。不知其从何而来,自然也不会知其将去往何处。《唐顺之论明代刻书》里说,明代传下来了大量丛书,对于后世了解这段历史帮助很大。究其原因,却令人啼笑皆非。一方面是印刷术和纸张成本大大降低,书的价格降下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明代官场行贿风气很盛,送钱时为了避人耳目,往往配着一套新书,还为此起了“书帕”的专名。腐败的政治风气,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书籍的传承发展,属实是出人意料。
  《古人读书不易》和《古人的业余学习》两篇文章,则是现代“劝学篇”。吴晗从“古代书籍为何太贵”讲起,讲到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知识有阶级垄断,再讲到穷苦人家读书的艰难。他以倪宽、桓荣、承宫、王育、宋濂等历史上的著名学者为例,讲述他们如何在种地、放羊、为佣的间隙中发奋好学,最后成为当代名臣、名儒。吴晗以此劝说读者:“学习之风,古已有之。不同的是古人只能凭个人的努力,而今天的学习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谈甲午海战》一文中,吴晗明确地说,这一仗是腐朽的垂死的封建主义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战争,因此,清朝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失败,也让无数中国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平不可能是祈求得来的,祈求和妥协只能招致屈辱和失败。”这些文章,常看常新,并不会因为是六七十年前的文章而过时。
  以史为镜,照进现实。回看历史的文字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学习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如今的生活。联系现实,当我们踯躅不前、犹豫不决时,当我们陷入茫然不知方向时,历史总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纯粹的教条误区,避免成为空想的机会主义者。希望我们都能在严肃的历史思考中,找到理想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