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散的乡愁

(2025年04月1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一战华工雕塑(资料图片)。
  ◎王鲁萍 李颖
  清明前的潍水河畔,风里裹着未散的寒意。春风摩挲过一张泛黄的明信片——正面照片上的青年眉目清朗,军装笔挺;背面墨迹斑驳的家书里,藏着百年前的一段往事:“志高三弟英鉴,兄自赴法以来,超越一载余矣。索念之思如饥如渴……”明信片上的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而“手足之念”四个字,像一根刺入岁月的银针,挑开了潍坊土地下深埋的血色记忆。
  这张明信片的故事,是现居于昌乐县的闫家后人提供给潍坊市侨联的。1917年,23岁的闫志海望着病榻上的兄长,深知家中已无经济支柱——父亲闫敬康早逝,长兄志和缠绵病榻,三弟志高尚需读书。闫志海默默接过维系全家的重担,为了每月的家用与弟弟的学费,他踏上了赴法劳工征途。在异国战壕里,他接连收到三封家书,薄纸载满家乡亲人的牵念。1919年秋,他拖着被战争摧垮的病体归乡,未及月余便溘然长逝,年仅25岁。
  在潮湿的泥土深处,闫志海的故事不过是十四万粒被历史风干的沙砾,这些多为生计所迫的华工,登上远洋轮船时,不会想到自己的骨血会成为协约国胜利的注脚,更不会预见他们的牺牲竟与日后巴黎和会的耻辱以及“五四”风雷紧紧缠绕。
  这是一段悲壮且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历史。潍坊的春风又一次掠过当年坊子火车站一战华工始发地,让我们轻轻展开这幅浸透血泪的历史长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笼罩欧陆,14万名华工背井离乡,远赴一战欧洲战场支援协约国作战,这里面至少8万人为山东人,其中2.5万人为潍坊人。他们从坊子这个山东核心集散地起程,后由威海卫搭乘政府运输船远渡重洋。他们漂洋过海,在血色黎明前最暗的长夜,用血肉之躯筑就协约国的生命线。在战争的后方,他们承担着最为艰辛和危险的工作——修筑战壕,运输物资,清理战场……他们几乎无处不在、无所畏惧。他们的手掌布满战争的年轮,眼中却始终惦念着家乡的土地。
  马春苓是潍坊市临朐县胡梅涧村人,出国前是一名小学教师,是当时“下欧洲”的人当中凤毛麟角的知识分子。1917年10月3日,马春苓和其他2000多名劳工登上了去往法国的轮船。轮船超载严重,环境恶劣。他们日夜漂泊于茫茫大海,不时有人患病死亡。不仅如此,在大西洋,载有华工的船还经常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许多华工未到欧洲便已命丧大海。马春苓虽恐惧不已,仍强打精神鼓励同胞:“大义所趋,死生一之,又何惧乎!”
  马春苓在欧洲待了两年多时间,记录下了当时华工在欧洲战场的真实情景,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弹壳如雨,为害最烈”“很多炸弹落在一个华工营地,一些华工被炸死了”……他们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作出了重大贡献:“吾国既入协约,自当军助战而民助力”“实际在那一年,中国人的贡献远比美国人的贡献重要”。
  马春苓回家了,但是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却永远都回不来了。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战争中,大约有2万名华工或失踪、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19年秋,华工们被陆续遣返,约12万人踉跄着踏上故土,幸存者们背负着弹痕累累的记忆蜷缩进历史的褶皱,潜入人海,默默无闻。另有约3000人留在欧洲,其中绝大部分扎根法兰西的土地,在异国他乡生长成一片森林。
  战争胜利的钟声在巴黎响起,而战亡的英灵已化作异乡的星辰,凝视着东方那一轮未圆之月。
  战争结束后,胜利的喜悦弥漫在欧洲大陆。然而,胜利的余烬尚温,刀锋般的历史铁律便已割裂曙光——弱国无外交。华工们并没有享受到战胜国的国民待遇,他们的命运如同被炮火震散的硝烟,很长时间无人过问。
  在法国郊外的公墓里,埋葬着许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一战华工,他们的墓碑上刻着“流芳百世”“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等中文字样。有的墓碑上刻着名字,有的只有一串数字——华工编号。这些墓碑大多朝向东方,那正是他们永远回不去的祖国的方向。
  他们的思念化作异国坟茔上的野草,在他乡的风中,凝成永不消散的乡愁。
  而对于我们而言,有些历史不容风化,有些牺牲必须铭记。我们不断地重拾这段历史,就是要正视一战华工在推进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共同擦拭着这段记忆。中国、法国、比利时等多地树起了华工雕像,纪念华工成为西方反思一战的一部分,国内关于华工的纪念和研究活动也逐渐增多。铭记历史,尊重每一位在战争中付出生命代价的平凡个体,正是对和平最好的珍视。只有不忘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未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潍坊市侨联充分发挥海外联系广的职能优势,持续深化一战华工史料的抢救性挖掘工作,系统梳理华工群体的英勇事迹。这不仅是对先辈牺牲奉献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以真实的历史细节警示后人铭记苦难、珍爱和平、凝聚共识。
  一战期间,华工们以无畏的勇气与牺牲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热血赞歌。这段凝重而伟大的历史,铸就了一座难以磨灭、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
  今天,当我们仰望潍坊的天空,那些承载着和平愿景的风筝,何尝不是先辈的美好祈愿?跨越时空的守望,历史长卷中,他们是悲壮的句读,更是昂扬的序章。
  让我们深深地向一战华工鞠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