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亮
纵观临朐明清旧志,所记载文人群体几乎全部为男子,女性中提及识文断字者,来仪妻黄氏、刘鸿南妻冯氏、孙肇焘三女等数人而已,其读书事也仅一笔带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旧志对女性仅载姓不载名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对百姓来说,生计尚且困难,男丁都上不起学,何况女子。及至民国,风化渐开,学风渐盛,开明人家也开始送女子入学。民国《临朐续志》卷五临朐中学毕业以上人员表已经记载了八九位女性。
《临朐续志》“附录”载:王女士,冶源镇人,家素封,幼攻书史,善诗文。及笄于归朱包(堡)庄赵佩吉。佩吉,邑名诸生,与女士诗酒唱和,伉俪甚笃。当夏日女士归宁,为夫制葛衣,遣价遗其夫,并寄以诗,有句云:“也知郎君心里热,不寄冬衣寄夏衣。”又尝买扇遗佩吉,自署其上云:“热来相固结,热去两离别。人愿天不随,安得常常热。”未几而佩吉死,人皆以为诗谶云。后女士家贫,寄养母家时设帐邻村,藉舌耕以为生,仍手不释卷,以读书为最乐。民国五年(1916年)卒于家,年五十馀,盖易安居士之流亚也。惜所作诗文不多见。
民国《临朐续志》修成于1935年,时冶源镇属临朐县第四区,下领6村:冶源、车家沟、老崖崮、迟家庄子、半截楼、徐家王舍,此王女士具体何村尚待考证。她自幼家境富裕,故得以入塾,学习也好,擅长诗文,嫁给了朱堡村秀才赵佩吉,诗酒唱和,伉俪情深。
值得注意的是,临朐古时风俗,有“新娶的媳妇半年家”之说。冯益智的《乡情趣闻》中有一篇文章《民俗点滴——送麻》对此风俗说得很详细:农历二月二是叫闺女的日子。在娘家住到过了谷雨节,捎着见了“二眠”的喜蚕回来,蚕事完毕接着割麦,不等打完场就再走娘家。俗云“新媳妇不见新麦穰”,这一趟回去,俗称“住六月”。这期间,会给男人纳鞋底,一般要纳四五双……一直住到七月十四前才回婆家。王女士给丈夫用葛布制成夏衣,纳鞋底与制葛衣是贫富人家的不同风俗还是另有其因,尚望知者告之。
王女士做好葛衣后打发仆人给丈夫送去,并附诗一首以寄托相思,其中一句是“也知郎君心里热,不寄冬衣寄夏衣”,用夏天的热,委婉表达思念的炽热。过了一段时间,又买了一把扇子,自题诗一首:“热来相固结,热去两离别。人愿天不随,安得常常热。”想必王女士的书法也有一定功底,至少拿得出手。愿与君永不分离,可是天不遂人愿,怎么能够长相厮守?不久,丈夫去世,人们都认为是一语成谶。后因家贫,回娘家于邻村设帐授徒。
王女士由此成为目前可见文献中临朐的第一位女教师,也是封建社会临朐地区唯一有文献可考的女教师。其从教的具体情况因无记载,已不得而知了。其诗文集未存,水平、风格难以评价。观旧志记载的诗,明淡自然,情思委婉,亦可从中窥见其文学造诣之一斑。
《临朐续志》评价王女士手不释卷,最乐读书,“盖易安居士之流亚也”,可算是对她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