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在诸城市博物馆,有一件清代玉福寿桃,质地温润如脂,色泽柔和似霞,形制精巧别致,每一道纹路都凝结着古人对世间美好的万千期许。桃叶挺秀,轻拂一颗饱满的桃子——果形周正圆融,一面呈现出心形轮廓,似藏着无尽温情。更妙处在于果实表面,一只蝙蝠展翅而来,双翼舒展如流云,尾羽翻卷若惊鸿,仿佛正携“福”而至,将“福至心灵”“寿桃献瑞”的吉意娓娓道来。
这玉料润泽,白玉的底色上,有些乳黄,让玉器不是一色的纯粹,却有了一些说不清的质感,让这“桃子”更像桃子。
桃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意境深远。
桃的身影,展现于先秦的《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句,以桃花起兴,瑰丽动人。全篇是热情洋溢的: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桃花、桃叶、桃子,都被赞美,果实被赋予了子孙繁盛的意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抑》,全文是劝谏国君修身养德行仁政,包括要做到德行美好端正,礼尚往来,“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拿李子来相报”。可见,当时的桃子、李子已经为民间相互赠送的好物。
桃子的好,不仅如此。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古人认为桃树是神树仙木,果实能益寿。书中说有大桃树身在沧海之中的仙山,其蟠屈三千里,可谓连绵浩大。
送桃子代表送长寿,从古代开始,送桃祝寿就成了一种风俗。特别是清代,工匠作品中三子送桃、童子送桃的题材很多。而从史料来看,先秦时期已开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树。先秦时期,在鲜桃上市后,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也喜欢拿桃送人,一起尝鲜。
桃,在吉祥文化中,寓意“延年益寿”。在传统吉祥纹饰中,总能找到桃子的身影,如与蝙蝠合称“福寿”,与团寿、蝙蝠、绶带一起则是“万寿万福”。桃纹,出现在工艺品上的时间不晚于宋代,且一直延于后世,至明清达到盛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玉雕螳螂蝠桃,圆润泛光的桃子上面雕琢着一只飞翔的蝙蝠,玉自身所带的绿色部分被雕成了桃叶、枝梗,上面有一只活灵活现的螳螂。任谁见了都会一见倾心,爱不释手。
白玉双福桃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文物,现为苏州博物馆藏品。“洗”,为文房用具,用于盛放水洗笔,故又称为“笔洗”。白玉双福桃洗,青白玉质,细腻温润。尖桃形,小口,深腹,整器以两只蝙蝠匍匐于一只带叶的桃子为造型。该造型包含了“福”“寿”两种寓意,构思独特。
清透雕蝙蝠寿桃青玉饰件,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玉器玲珑剔透,藤蔓缠绕,蝙蝠围合,一件寿桃被包裹得精妙绝伦。
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收藏的翠雕“福寿”饰件,采用圆雕、镂空技法,按品字形布局,刻出石榴、佛手、桃的组合形象。“福寿三多”,以佛手谐意福,以桃子表示寿,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祝福及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期望。如此多样的吉祥意义,谁会不喜欢呢?
福寿的意象,不只在玉器上广泛呈现,也在形形色色的物件上出彩。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瓶,是清雍正粉彩官窑瓷器中的成功之作。此瓶形同橄榄,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制作极为精良。其白净的外壁以粉彩绘桃枝,有力地向四周伸张。枝上绘寿桃八只,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极为可爱。枝梢点缀桃花,花蕾含苞。桃枝之间绘一对飞舞的蝙蝠。这种将蝙蝠与寿桃相结合的装饰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取“福寿双全”之寓意。
清乾隆年间的粉彩过枝八桃纹盘,也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茂盛的枝叶间还有桃花在开,五颗硕大的桃子粉嫩鲜艳,三只蝙蝠飞掠其间,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画工令人神往,一片祥瑞之气缓缓升腾起来。
桃,早已超越了果实的自然属性,成为镌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吉祥密码。当我们凝视这些温润的玉石、精妙的纹饰,看见的不仅是匠人手中的春秋,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永恒的向往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