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北海周末·剧本

周末评谈

让古建筑在文化
碰撞中焕发新生

(2025年07月2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元超

  当松园子古民居的青砖黛瓦间响起比利时爵士乐的旋律,当雕梁画栋下传来青年京剧爱好者的婉转唱腔,潍坊松园子的活化实践,为古建筑保护写下生动注脚:唯有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传统与潮流共生,才能让古建筑真正“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
  古建筑的生命力,从来不只藏于砖石瓦木的肌理中,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能否与时代同频共振。松园子古民居曾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这也是许多历史建筑面临的共性难题:它们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却因与当代生活脱节而渐失光彩。如今,修缮工程让建筑骨架重焕生机,而“古建+文化”的活化模式,则为其注入了精神内核。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古建筑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可以容纳多元文化的立体空间,能在文化碰撞中迸发新的生命力。
  吸引年轻人,是古建筑实现“新生”的关键密码。松园子古民居的探索,正是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老故事。当“00后”为跨国音乐会驻足,当大学生在泥塑涂色中感受非遗魅力,传统文化便挣脱了“过时”的标签。短视频传播、手作体验等设计,更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互动中建立起文化认同。正是这种认同,让古建筑成为年轻人愿意驻足、愿意探索的文化新地标。
  当然,活化不等于过度商业化,保护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松园子古民居在改造中坚守“最小干预”原则,增建厨房、微调墙体均以不改变建筑形态为前提,既满足现代经营需求,又守住历史本真,这种平衡思维尤为可贵。另外,引入老字号和非遗文创,也让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获得延续。当游客在古院里既能听戏品茗,又能体验院落酒店,古建筑已然融入了现代生活。
  从松园子古民居的青砖黛瓦间,我们看到了古建筑活化的新路径:它们可以是音乐会的舞台,是文化交流的驿站,是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这种“古今交响”的活化模式,不仅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更让城市留住了记忆与乡愁。可以预见,当越来越多的“松园子们”在创新中找到定位,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活力一定会交织出更动人的城市文化新图景。